堯都“老爺頂”記

2019-02-20 21:28:48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頂”,其實是山。

  老爺頂位于堯都西北臨洪地界,隔澗聳峰、南北對峙,方圓有名。南頂民稱天壽山,形似筆架,俯瞰平陽,蘊含文脈;北頂世尊青龍山,勢如飛鏢,刃插云天,洪洞管轄,號稱武當(dāng)!兩頂皆依山建廟,各有千秋,雖毀于戰(zhàn)亂,然氣度不凡。就說青山綠水,仍是當(dāng)今朝山踏青的好去處。為此筆者利用節(jié)假日走訪鄉(xiāng)賢,將有關(guān)傳說整理出來,以作小記。

  神仙送水

  盤古時,天蒼地茫,暴雨如注,洪水橫流,澗溝里水漫雙膝,田禾成一片汪洋。黎明,平地里一聲雷:“要水嗎?”聲傳百里,夜空中死一般靜,沒人理睬。

  趕山下十里八鄉(xiāng)的百姓睜眼起床,天已大亮,送水人早不見蹤影。之后,以老爺頂為節(jié)點,西起呂梁山麓,東近汾河西岸,千百年來原本潤澤的水鄉(xiāng)變成偌大一塊黃土旱塬。

  傳說中的送水神仙,一說是天界治水蒼龜水德星君;另一種說法干脆就是四千年前的治水英雄大禹活神。傳說歸傳說,打開山下魏村古鎮(zhèn)圖,腳印狀地形赫然在目,而且至今天壽山石巖上尚存當(dāng)年送水神仙的腳印。

  新中國成立后,據(jù)水利專家勘測推理,從老爺頂?shù)烬堊屿簦赝旧綆n可能有一道地下水線。南北頂峽谷間確實也有一處黑風(fēng)洞,至今還能聽到呼呼音響,風(fēng)聲、水聲?不好斷定。大躍進年代,有人設(shè)想鑿洞引水,但敢想不等于能干。近年,國家中南鐵路隧道穿山而過,還真冒出一股不小的水流??紤]其間土門墳上一帶為富水區(qū),以上民間傳說似乎也有道理。

  據(jù)老輩人世代口傳:送水大仙劍眉亮眼,虎背熊腰,肩挑兩口銅箍木桶,昂首挺立,赤足踏山。原打算將這擔(dān)水倒到臨洪雙頂山下,佑護山前一馬平川;不想鄉(xiāng)民沉睡不睬,方賭氣將水挑往南山龍子祠,匆忙之際,桶晃水濺,連同其滿臉汗水珠兒一齊灑落山下。煙雨迷蒙,阡陌縱橫,偶顯幾多古村寨,恰似一幅民俗水墨畫。

  雨霖撒籽

  堯都平陽、舜耕歷山,已成堯鄉(xiāng)兒女引以自豪的佳話。但要再問當(dāng)初堯都具體在平陽何處?眾說紛紜沒得定論。再說舜耕歷山,歷山在哪兒?翼城有歷山,還有舜王坪;洪洞有座神里廟,廟就建在歷山上。考古要有證據(jù),戲說不算數(shù),今天講的也是傳說。

  假如舜耕歷山就在洪洞神里,那么舜王娶堯女就順理成章,此后,羊獬娘家,人稱姑姑;神里婆家,民尊娘娘。兩地隔河近三十華里,友好往來千年不斷,“接姑姑,迎娘娘”的民俗也確實傳承下來了。為圓滿這一民俗,我這里還有一尚沒公布于世的傳說,講給眾人博得一笑。

  話說堯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王后,真想親眼瞧瞧丈夫一人耕田敲籮鞭牛的情景。舜王說:“這有何難,以后不光要看,還要學(xué)會做,明天咱就在山坡上示范——往后過光景,嫁給扶犁的,還得有牽牛撒籽的嘛!”

  次日飯后,春耕第一犁開始:舜王扶犁,娥皇學(xué)牽牛,女英學(xué)撒籽。說著簡單做起來卻難,折騰了半晌,這對大家閨秀才剛?cè)腴T。

  正忙碌間,黑云從天邊涌來,接著就是瓢潑大雨。舜王慌忙趕牛拉妻跑往山前石洞避雨。路上,女英嫌手中糧袋沉,敞口順手一揚,糧籽撒落滿坡。

  石洞內(nèi),舜教女英:“這一袋籽明年就收幾百斤糧,你將它撒到山間實在可惜。”娥皇看了一眼舜王,覺得在理沒有吱聲。

  也算蒼天有眼,待到清明左右,滿山長出一種白花綠芽野菜,苗苗皆蔥蘢。舜王一家有堯王在上,想來吃喝不愁,但這滿山霖瓣芽野菜確成了當(dāng)?shù)匕傩湛喽却夯牡某允场?/p>

  直到如今,此菜僅臨、洪兩地獨有,而僅限汾河以西。艷春三月,此菜經(jīng)水一焯,陽娃一曬,油鹽少許,切碎即成。野味雅香、舒肝和胃,即便銷往城里,也為養(yǎng)生佳肴。

  局外人不知內(nèi)情,都說霖瓣芽是堯王親家?guī)Ыo神里百姓的陪嫁貢品,其實是——歪打正著!

  劉秀賜封

  老爺頂,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據(jù)清乾隆二十一年碑文載,頂上寺廟始建于東漢初年。相傳西漢末,烽火狼煙、群雄并起。更始年間,劉秀到河?xùn)|招兵買馬,途經(jīng)老爺頂,一時迷路。恰逢一白須老叟指引迷津,方化險為夷。事后,劉秀感天謝地,自相許諾,日后如得好報,定在此建廟祭祀神靈。

  建武元年,劉秀稱帝,中興漢室,不久即詔令平陽府尹在轄內(nèi)老爺頂建廟還愿。平陽府尹受詔來到山前,發(fā)現(xiàn)此山為雙頂,建廟耗資倍增,猶豫不決。

  身旁近臣曰:“廟建北,帝意南;廟建南,帝意北,終歸費力不討好。依臣言,不如南北同時興工。”

  府尹道:“主意雖為萬全,但耗資巨大,奈何?”近臣曰:“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要你一句話,廟成帝如愿,民祭布施,何樂而不為!”府尹笑納。

  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僅舉一例。建廟磚瓦、燒制山下,環(huán)山羊腸、肩挑手搬,談何容易!果然羊毛出在羊身上,磚瓦搬運也是靠牧羊人趕著羊群馱上山的。連羊都在劫難逃,百姓流血汗便可想而知了。

  老爺頂建廟事成,劉秀帝聞訊詔令:凡所屬界內(nèi)石山樹田悉歸廟院,且免除其租賦錢糧。這也為以后儒道佛爭相上山,擴建廟宇增添了難得的名分。

  妙峰鑄殿

  因筆者系魏村人氏,有關(guān)北頂青龍山的歷史了解不詳,本節(jié)內(nèi)容只能以天壽山為例,南北相似。

  唐貞觀、開元年間,天壽山建真武神殿,因地高氣爽,俗稱清涼寺,后更名世尊院。明成化二十三年,信士馬俊籌資重修寺院;清康熙三十四年平陽大震,寺宇盡毀;康熙六十年,臨洪趙三縣協(xié)力,重建寺廟。

  世尊院坐西面東,一進四院,依次為鐘鼓樓、玄帝閣、祖師堂、玉樞宮,儒道佛同存,踏青朝山香火鼎盛。大院縱長百米,寬約十余丈,南北各券磚窯及連體廊房,周旋于各殿堂。底層依山砌窖,蜂房蟻穴,暗道貫穿,煞費苦心。

  鎮(zhèn)山之寶,當(dāng)數(shù)妙峰銅殿,其飛檐明柱、透雕窗欞,工藝精湛,堪稱文物珍品。據(jù)車輻張志忠老人所言,山上銅殿是明朝僧人妙峰和尚從南方出資運上山的。朝山逢會時,各地十八九歲的姑娘和剛過門的媳婦將此殿圍得水泄不通,搶著在銅殿上磨銅錢,據(jù)說能添福氣。

  最近,金殿考古學(xué)者徐生財老人寫了一篇《妙峰就在青龍巔》,此文發(fā)表在《平陽方志》,將銅殿放在北頂上。北頂青龍山城堡廟宇獨特,且近年開發(fā)較早,人稱平陽的布達拉宮;雙頂涵秀,各有千秋,千萬別分內(nèi)外。妙峰銅殿,不管在南或在北,終歸老爺頂,行政區(qū)劃割不斷山水氣脈,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樊巖 未完待續(xù)) 

     

責(zé)任編輯:姚建

版權(quán)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quán)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