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恩
(接上期)牌樓經(jīng)中央廣場向東50余米處為元代戲臺,前臺后廂,與西邊的關帝廟遙遙相對。每逢春節(jié)廟會,陶寺村的家亂彈(村蒲劇團)都要在戲臺上為村民演戲。村里還有農(nóng)歷五月、十月兩次廟會,五月是麥收前的杈把掃帚廟會,人們購備好割、捆、打麥工具準備夏收;十月則是瓜果飄香的農(nóng)閑季節(jié),會請本縣和外地一些劇團唱戲。曾有一次,一個劇團演出“三國”折子戲《祭靈》,當天天氣晴好,人們看得聚精會神,我還略記得戲中唱詞,“滿營中三軍齊掛孝,白旗招展雪花飄……文官頭戴三尺孝,武將官身穿白戰(zhàn)袍,為只為桃園恩難拋,入靈位王把紙錢吊。”劉備正在哭悼關羽時,天空忽然飄來一大片烏云,瞬時狂風乍作,驟降大雨,便有人說劉備的哭訴感動了天地,戲臺正對面廟里的關老爺顯靈了。其實這只是自然現(xiàn)象的偶然巧合,或者以后還有數(shù)次的巧合,到后來便演繹為“陶寺一唱戲就下雨”,成為真實的傳說。
關帝廟北是孔廟,廟內木龕精雕,五彩條狀幔簾。我小時私塾教育曾就學于設在木龕之后的小教室里,雖沒有感到神圣,但老師和對文化虔誠的姥姥的教誨卻長銘于心,帶字的紙是萬萬褻瀆不得的,那倒不是為了節(jié)省紙張,而是對孔圣人的敬仰尊重、對文化的敬仰尊重。
關帝廟南的娘娘廟、藥王廟,塑像神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這些廟宇都被拆毀于20世紀50年代前中期。關帝廟前右側、藥王廟前方為花墻相圍、五丈見方的泊池,泊池東北有兩棵千年古槐,相傳為唐代所栽,其中一棵樹高20余米,圍長約8人展臂相抱,樹根裸露出地面一米多高,樹冠巨大,遮陰數(shù)十米,人們坐在樹蔭下看戲真是樂哉悠哉。只可惜這株千年古槐被侵略中國的日寇所毀。
關帝廟中心廣場為春節(jié)、元宵節(jié)及廟會文藝活動場所。廣場西南、西北兩角各有牌樓一座,為村中心道路起始,向村外延伸。1936年4月5日東征紅軍紅二師宣傳科長舒同、民運科長賴際發(fā)帶領一個營來到陶寺,撒播革命火種,宣傳抗日主張。在關帝廟前廣場,年輕人幫紅軍釘馬掌、刷標語,問長問短。有的人拉戰(zhàn)士到自家吃飯,都被婉言謝絕。紅軍的軍紀嚴明、群眾對紅軍的熱情擁戴,陶寺人民永遠記住了那激動人心的一幕。
威武肅嚴的關帝廟,滄桑古顏的關帝廟場,見證了太多的興衰榮辱,它看到過風調雨順后百姓們鬧社火時的喜悅,經(jīng)歷過日寇鐵蹄的踐踏和刺刀制造的血腥以及人們遭受的苦難。歷史酸甜苦辣的淚水灑遍了關帝廟場的每寸土地,它是陶寺人心中永遠的記憶。
另一座群集建筑為崇福寺,為唐代所建,具有鮮明的唐代建筑風格。位置在村西北角,占地10余畝,坐北向南,三進殿院。因規(guī)模宏大,在后來陶寺村建筑城墻時,只好留于城外。首進山門,門殿兩邊各為力士、哼哈二將塑像,高大威武,令人悚然。再進院內,有東西廂房各三間,分別為身著盔甲的四大天王塑像。二進殿為前后相通的八角樓閣式建筑,中間為一米高的蓮花臺,上為近兩米高的觀世音坐勢塑像,兩邊為過道。出得門去,三進為高大雄偉的5間大佛殿,又名大雄寶殿,內有如來佛像,近3米高。再往后是二佛殿、三佛殿,內塑天尊、大帝等各類神像。還有誦經(jīng)堂、習武場及和尚住舍、馬廄、場院等,并有地產(chǎn)100多畝。古老雄偉的崇福寺拆毀于解放臨汾戰(zhàn)役時。
除了令人遐思的“九鳳朝陽”、高大宏偉的關帝廟群及崇福寺等,值得一提的是,小小的陶寺村竟然也有同一些大城市及風景名勝地一樣的“十景”,如“千年古槐”“水中觀月”“樓臺相會”“文昌夕暉”等,且各有故事。這些勝景不正是堯墟圣地、帝堯遺風所孕育而成嗎?(未完待續(xù))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