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指尖上”的山西藝術,匠心獨運的傳承

2017-09-20 11:44:36 來源:新華網(wǎng)

中陽剪紙是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的一種民間剪紙藝術,與當?shù)孛袼住⑽幕噙B,既有以魚、蛇、兔等為主題的裝飾紋樣,也有配合歲時節(jié)令、禮儀的剪紙,還有以民間神話為題材的作品。中陽剪紙多以紅紙剪成。新華網(wǎng) 發(fā) (王夢佳/文 李澤鋒/攝)

在三晉大地上,散落著各式各樣的民間藝術;在這些藝術的背后,是一顆顆傳承山西傳統(tǒng)工藝的炙熱之心。

9月18日,第十二屆全國網(wǎng)絡媒體山西行采訪團走進位于太原市的山西省工藝美術館,欣賞這里正在展覽的首屆山西藝術節(jié)“古韻拾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展覽館外,車水馬龍;展覽館內(nèi),藝術在手藝人的指尖上流淌,時間都慢了下來……

采訪團的成員們在參觀時無不感嘆山西民間藝術、工藝的精湛和博大精深。

  “指尖上”的山西藝術,匠心獨運的傳承-新華網(wǎng)

糖畫以糖為材料進行造型,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糖料一般是紅、白糖等放在爐子上用溫火熬制,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用來澆鑄造型。在繪制造型時,手工藝人用小湯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造型。

值得一提的是,手工藝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關鍵。當造型完成后,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簽,一個甜絲絲的糖畫就完成了。新華網(wǎng) 發(fā) (王夢佳/文 李澤鋒/攝)

一推一拉之間,老粗布隨著時間又增加了些許。老粗布是一種手工織布工藝,在紡織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其工藝流傳至今,實屬不易。老粗布質地柔軟,手感佳,透氣性好,無靜電反應,持久耐用。新華網(wǎng) 發(fā) (王夢佳/文 李澤鋒/攝)

絳州木版年畫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發(fā)端于宋金,興盛于明清,從選料到雕刻再到上色都非常講究,一幅年畫的制作需要七八道精細工序。

隨著時代的變遷,目前已鮮有專職雕刻、印制年畫的匠人。

吳百鎖是山西絳州木版年畫傳承人。擁有嫻熟雕刻技藝的他在傳承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積極創(chuàng)作現(xiàn)代題材的作品,希望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新讓更多人了解并愛上木版年畫,讓這門幾乎失傳的技藝綻放新光彩。新華網(wǎng) 發(fā) (王夢佳/文 李澤鋒/攝)


     

責任編輯:王曉娜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相關閱讀

    本文暫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