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喬忠延
治理洪水與劃定九州
說到上古時期的飛躍進步,需要一個詞語,多難興邦。是一個接一個的災難,逼著先祖想辦法去戰(zhàn)勝。這不,剛剛開鑿出水井,抵御了大旱,天下又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洪水。洪水有多大?《尚書·堯典》上明確記載: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睋?jù)傳,這洪水真不小,遍地涌流,都城平陽也成了一片汪洋。浪濤中飄浮著一座饅頭般的山頭,那就是今日的浮山。
對于治理洪水,《尚書·堯典》這么記載,帝堯召集諸位大臣商討治理洪水的事情,眾臣推薦鯀擔任頭領。他覺得鯀主觀武斷,夸夸其談,不想任用,可一時又想不出合適的人,就勉強同意了。鯀當上了治水的頭領。他治水的辦法是堵塞,哪里有水,他就帶人抬土筑壩進行攔擋。
起初,還起點作用,日子一久,水越堵越大,堤壩被洪水沖垮,四處漫溢,不少人都被淹死。
對此說法,不少史學家多很贊同,郭沫若先生主編的《中國史稿》也采用了這種觀點。整整折騰了9年,洪水還是沒有治住,眾臣一致要求將鯀治罪,把他殺死在了羽山。那么,由誰接著治水呢?選中的治水頭領是鯀的兒子。他叫文命,愿意子承父志,擔當治水大任。帝堯和眾臣見他很有志向,又有一套辦法,就同意了。文命治水成功了,成了治水的英雄,后來繼承了帝位,死后眾人建廟祭祀他,廟號為禹。所以,祖祖輩輩流傳著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辦法和他父親不同,他變堵塞為疏導,讓洪流成河,讓河水入海。先前平陽一帶的大洪水就是因為黃河水流不暢造成的。他率領治水隊伍,鑿開孟門,鑿開石門,又鑿開龍門,洪水一瀉千里,流向大海,水禍解除了。接著,他逐段治理,終于馴服了遍地洪水。
治水是個很艱苦的工程,歷史上有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說他公而忘私,身先士卒。民間傳說,大禹新婚后的第四天就領受命令,奔赴治水前沿,一去就是13年。司馬遷認定這種說法,他也寫道: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