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喬忠延
欽定歷法推進農(nóng)耕文明
《中國文化史》一書指出:古人立國,以測天為急,后世立國,以治人為重。蓋后人襲前人之法,勸農(nóng)教稼,已有定時?!蹦敲?,這個“定時”是從什么年代開始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
從《尚書·堯典》能夠看出,帝堯選擇能人組成了一個研究天象歷法的班子,成員有羲叔、羲仲、和叔、和仲。
堯命令羲仲,住在東方的陽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別測定太陽東升的時刻。晝夜長短相等,南方朱雀七宿黃昏時出現(xiàn)在天的正南方,這就是仲春時節(jié)。又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別測定太陽往南運行的情況,恭敬地迎接太陽從最南端回來。白晝時間最長,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火星黃昏出現(xiàn)在南方,這就是仲夏時節(jié)。再命令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別落日,辨別測定太陽西落的時刻。晝夜長短相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虛星黃昏時出現(xiàn)在天的正南方,這就是仲秋時節(jié)。還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別觀察太陽往北運行的情況。白晝時間最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黃昏時出現(xiàn)在正南方,這就是仲冬時節(jié)。
掌握了四時的變化,帝堯確定研究成果:看來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多余天數(shù)可以用加閏月的辦法來處理。進而,確定春夏秋冬四季,四季輪回一次就是一歲。
這就是我國最早的歷法,在史書上叫做欽定歷法。過去說堯時期就有了歷法,不少人有懷疑,因為沒有證據(jù)。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襄汾縣陶寺遺址發(fā)現(xiàn)了古觀象臺,就是觀察日出確定節(jié)氣的。而且,時間恰在帝堯那個時段。
《尚書·堯典》有“敬授人時”的記載,關于授時《宋書·符瑞志》這么記載,有草莢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以后,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則莢焦而不落。名曰冥莢、日歷莢。”其意思是,冥莢草生于臺階邊,每月初一開始,每天長一個莢,半個月時長夠十五個莢,十六日以后,每天落一莢,月末落盡。要是小期,則不落。
名叫冥莢歷,也叫日歷莢。
這明顯帶有傳說性質(zhì),但古人對此卻深信不疑,早先堯廟大殿前建有幾個紀念亭,其中一個就是冥莢亭。近年,史學家就此事作了探究,認為這可能是最早的仿生學,用植物的葉片長落變化,來顯示日月交替。在沒有數(shù)字標示的年代,這樣就準確直觀的告訴了人們今天是幾日。這辦法有點時下氣象預報,只是其時只能報告日子,不能報告其他。大家就根據(jù)蓂莢葉的變化來掌握時間。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