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市第三批省級非遺項目:地燈秧歌

2016-03-18 10:10:35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資料照片)

  地燈秧歌是汾西縣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發(fā)源于元、明時期,興盛于清道光、咸豐時期。

  地燈秧歌舊時稱“古秧歌”,因表演常常同“地燈”(亦稱“九如意”或“九曲陣”)在一起進行表演,所以后來人們就慢慢改口稱為“地燈秧歌”。

  地燈秧歌表演隊一般由11人組成。主演者7人,其中一人扮秧歌頭,亦稱“傘頭”,一人扮賣弦老漢,一人扮賣菜婆婆,一人扮腰鼓手,兩人扮媳婦,一人扮跟秧歌的小女子,其他4人為樂隊。

  地燈秧歌的表演大體可分為打場子、走唱說唱、頂四門、拉花4個程式。先由傘頭率演員走大圈、打場子,接著由演員說唱表演,唱詞多為即興之作,內(nèi)容豐富多彩;歌唱形式有獨唱、領(lǐng)唱、說唱、二人對唱、三人對唱等。走場說唱之后,由腰鼓手和兩個媳婦在場四角表演4次相同的動作組合,稱為“頂四門”。

  各村只在正月十九至二十一這3天組織演出“地燈秧歌”,參加者多為老年人,年輕人參與者少,并且演出形式趨于簡單化,近幾年由于資金不足,擺地燈活動和“地燈秧歌”的表演一度停滯,亟待保護傳承。據(jù)《臨汾非遺名錄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quán)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quán)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