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變遷中 平陽府大中樓的前世今生

2016-03-17 09:33:48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鼓樓夜景

  “平陽府有座大鼓樓,半截子插在天里頭?!?/p>

  千百年來,這句民諺名播大江南北,至今傳誦不衰。鼓樓為俗稱,今稱大中樓。以其依云逼日,高大巍峨而著稱于世,成為文人墨客吟誦之所,又因臨汾地理位置獨特,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堯舜古都,平陽大鼓樓歷來皆為平陽勝景?!肮臉浅瘯煛睘榻駡蚨紕倬?。

  平陽勝景大中樓

  大中樓為一座建于高高臺基之上的三層樓閣?;鶠檎叫?,青磚砌筑,座高8米,長寬各40米,面積1600平方米,四面砌高寬各5米的券門,門洞十字相交,古為四方通道,上方各鐫有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石刻匾額(今為復制),四面分別為“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并”。大中樓東西門洞南側(cè),各建一樓門,沿40級臺階而上皆可登樓遠眺。中樓建于基座之上正中心,穩(wěn)重敦實,構(gòu)筑精巧,為二層三檐十字歇山頂樓閣。通高43.75米,據(jù)說為全國最高,民間有天下第一大鼓樓之稱。據(jù)《鼓樓大觀》記載,平陽鼓樓比西安鐘樓高7米,而西安鼓樓鐘樓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鐘鼓樓。

  大中樓一層廳面為天井式彩繪隔板,精工細繪孔雀開屏、祥龍盤旋等民族傳統(tǒng)圖案。二層為梁架拱頂八卦藻井,四壁皆為碎格欞星窗,欞窗上部木格處,工筆彩繪堯舜禹傳說故事和花鳥山水各64幅。二層廳外有回廊,出庭憑欄四顧,臨汾之山水秀色盡收眼底:市內(nèi)街巷鋪錦繡,郊外山水疊翠流。

  大中樓修建于何時?

  大中樓建于何時,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一是推測,可能建于南北朝時的北齊,為了防盜報警。據(jù)《北史·李崇傳》記載:兗土多劫盜,崇令村置一樓,樓懸一鼓,盜發(fā)之處,雙槌亂擊,四面諸村聞鼓皆守要路,俄頃之間聲布百里,便爾擒送。北齊州州建鼓樓,北齊轄五十州,臨汾為晉州,臨汾鼓樓,可能建于此時。二是據(jù)史書《魏書·禮志》記載:太和十九年十一月庚午,孝文)帝曰:‘我國家常擊鼓以集會?!迸R汾城曾稱白馬城,始建于北魏取得平陽之初,作為軍事城堡,白馬城里的北魏兵士靠鼓聲集合御敵,也不無道理。

  因無史料佐證,以上說法僅為猜測。今之大中樓上有一口宋金時期大鐵鐘,鐘高丈許,圍一丈八尺,重達5000斤。鐘上鑄有以下銘文:大金明昌七年(即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四月十六日?;驶拦?,宰輔千秋,國泰民安,法輪常轉(zhuǎn),南無一萬五千佛,南無五十三佛。”按此鐘鑄造時間,大中樓距今至少有800余年的歷史了。

  大中樓歷經(jīng)滄桑

  臨汾大中樓,飽經(jīng)歷史滄桑,屢有修復。據(jù)《山西省志》《平陽府志》以及《臨汾縣志》記載,新中國成立之前,歷代已重修過七次。

  第一次是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平陽發(fā)生大地震,鼓樓首遭毀壞。后金人定都北京,古平陽地理位置險要,被稱為京都腹里,地方官對損殘之鼓樓,進行改建,并取名中樓,鑄鐘懸于中樓之上。

  第二次是元大德七年(1303年),洪洞、趙城大地震,在這次我國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第一次8級大地震中,鼓樓塌毀,于大德九年(1305年)重修。

  第三次是明洪武初年(1370年左右),因地震重修。據(jù)洪武《平陽志》記載,明初重修臨汾城的同時,地方官邀請元末進士、國子監(jiān)助教張昌(臨汾人)題其二層匾額。東曰“太行形勝”;西曰“河山一覽”次后為“河山一樓”);南曰“云天咫尺”,北曰“中州雄鎮(zhèn)”。

  第四次在明隆慶年間,據(jù)史書記載,隆慶年間(1567—1573年),蒙古韃靼部入晉中、略隰州(今隰縣),前鋒到達霍州,平陽府在修東關(guān)城的同時,重修鼓樓,一為報警之用,僉事劉宗岱為三層題詞,東曰“霍山屏峙”,西曰“汾水帶紫”,南曰“堯天聲教”,北曰“冀域巖瞻”。

  第五次為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當時重修鼓樓時,為底座四面券門門額題詞,東曰“東臨雷霍”,西曰“西控河汾”,南曰“南通秦蜀”,北曰“北達幽并”。東西南北的題詞,概括了臨汾地處山西交衢中心及其在全國的地理、戰(zhàn)略位置的險要特點。

  第六次是清康熙四十六年(1708年)??滴跞哪?1695年),平陽發(fā)生強烈地震,城內(nèi)民房和古建筑塌毀無數(shù),鼓樓也“檐牙傾壞”“僅存故址”。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西巡路過臨汾,駐蹕顧之,蓋有惓惓于睿慮者”,詔令地方重修,平陽府新任知府劉棨下決心修復。工程于康熙四十六年(1705年)孟夏開工,康熙四十九年(1708年)春節(jié)結(jié)束。此次修復后,僅題三層東西兩額(題詞者佚名),東曰“乾坤樓閣”,西曰“望于姑射”。據(jù)劉棨《重修平陽府大中樓》記載:樓成,父老請命名,劉棨遂題曰“大中樓”。

  第七次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民國十年(1921年),寧夏海原發(fā)生8級地震,波及臨汾,鎮(zhèn)守師長楊澄源和臨汾縣長劉玉璣共同倡議,于民國二十二年由各界人士捐資興工修復。今鼓樓上留有臨汾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陳鳳標的修復碑刻,陳鳳標在《重修大中樓碑記》說:臨汾古城白馬,陶唐之舊都也,自放勛迄今數(shù)千載,舉凡此邦文獻,與夫治亂災(zāi)變之所經(jīng),陳跡湮滅,不復可觀。而孤寂所存,第見城郭、樓臺、殘碑、斷碣之屬,其中巋然杰出,夙稱一邑之偉觀者,大中樓也……據(jù)堪輿家言,樓殆縣治風水靈秀之所鐘,地方盛衰興廢之候歟?!庇纱丝梢?,大中樓在當?shù)毓倜裰g的重要性,同時也證實了臨汾大中樓的顯赫盛名。

  大中樓屢毀屢建,最后一次毀壞,為1948年人為毀壞。據(jù)老年人講,1948年據(jù)守在這里的閻錫山城防司令梁培璜懼怕城外的人民解放軍攻城,嫌鼓樓太高,目標明顯,不顧鼓樓的文物價值,讓士兵將鼓樓攔腰拆毀,只剩底座與第二層。解放以后,鼓樓四個洞口都開著,里面緊挨著墻擺滿了賣醪糟的、賣胡辣湯的、賣豆腐菜的、賣涼粉的、賣包子的……清晨,鼓樓通道特別紅火,常有人來這里吃早點。后來,不知何故,鼓樓四面的洞門被人用磚泥封死。從此,幽并不達,秦蜀不通。

  最近一次修復為群眾自愿籌辦,在堯都區(qū)委、區(qū)政府的支持下,組成了修復鼓樓委員會。自1984年開始,委員會人員分工合作,發(fā)動群眾、募捐資金、邀請文物專家、設(shè)計圖紙、敲定工程技師單位、勘察施工、組織專業(yè)人員采購木材、邀請國家知名人士書寫匾額。1987年5月,大中樓按明代風格重修完工。大中樓再顯巍峨,平陽重現(xiàn)勝景。同時,恢復了明代對鼓樓的稱謂—大中樓。

  新修復的大中樓門廳匾額,選用了明清時的原有匾詞。三層東、南兩面“太行形勝”云天咫尺”由解放臨汾的總指揮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西面“望于姑射”由著名書法家、國學大師啟功先生作書,北面“窗宿斗?!庇绍妰?nèi)著名書家李鋒揮毫;二層4塊門匾,東面“紫氣東臨”為洪洞籍全國著名書畫家董壽平先生手筆,西面“襟山帶河”出自蒲縣籍革命老干部、原國家計委副主任段云筆下,南面“乾坤樓閣”為舒體創(chuàng)立者舒同先生所書,北面“聲和擊壤”乃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佛學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所寫。

  譽滿華夏大中樓

  重獲新生的大中樓,四門洞開。二層存放了一尊象征臨汾古城的鐵臥牛,作為文物遺存供游人觀賞。最底下,則安放了一尊敦實的鐵牛,它雙目炯然,昂首西望,仿佛在把臨汾的滄桑巨變告訴世人……大中樓下,成了南來北往游人的歇息之所。更多的時候,是悠閑市民幾人圍坐在石桌周圍,坐在石凳上打撲克、下象棋、嘮家常。

  大中樓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中樓文管所擔負文物保護職責,隸屬堯都區(qū)文物旅游局管轄。據(jù)了解,堯都區(qū)文物旅游局加大了文物安全保護力度,實行24小時死看硬守保護制度,為文物安全及廣大游客提供了和諧的環(huán)境,在外地游客中留下了“不上大中樓,白來平陽游”的美譽。

  記者 張春茂 王隰斌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quán)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quán)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