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與“執(zhí)中”古平陽的帝堯歷史傳統(tǒng)及其文化意涵

2015-07-30 10:34:22 來源:臨汾新聞網

    一、堯都平陽:四重證據坐實古平陽是華夏文明之源

    經過長期以來的學術研究,學術界對于“堯都平陽”這一先秦史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已沒有什么爭議。但我們依然可以采納劉毓慶關于古史研究的四重證據法,深入探究“堯都平陽”這一古史時期更為真實細致的歷史情節(jié),進一步彰顯古平陽在華夏文明起源史上的地位和意義。

    在早期的研究中,有一些學者,因為看到堯都平陽的記載始見于東漢,因此認為這是后起之說,不可信。因此對堯都的存在作出了種種推測,或曰在河北,或曰在山東。近些年來,通過對襄汾陶寺考古資料、平陽府縣方志記載以及堯都傳說故事等多重資料的相互印證,“堯都平陽”的歷史細節(jié)漸漸清晰而具體。

    陶寺遺址為探討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也為打破長期以來因疑古而導致的對堯舜存在的懷疑提供了可能。這一遺址因其年代比較接近于《五帝本紀》的記載,因而引發(fā)了人們將其與歷史時代對接的欲望。在諸多的研究成果中,劉毓慶用“打結理論”比較客觀公允地解釋并證實了陶寺遺址的主人是堯及其部落。最后作者得出結論認為:“堯的實際年代,應該早于文獻中記載的年代。歷史丟失、祖孫同名,都有可能造成歷史的收縮。如果把這一重要因素考慮在內,那么陶寺遺址的主人當為堯及其部落,則就不成問題了?!惫牌疥枺衽R汾,既是晉南重鎮(zhèn),也是帝堯古都,是中華民族之源頭、華夏文明之肇端,其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值得深入思考研究。

    二、道統(tǒng)祖堯舜:平陽堯帝廟的歷史文化傳承

    “堯都平陽”的古史時代雖已遠去,但經過孔子等儒家思想的圣化,其“德”之精神得到傳揚,他所開創(chuàng)的堯天舜日更成為中國古代理想政治生活的投影。帝堯傳說具有高度的神圣性,通過歷代社會的治道和實踐,帝堯已經成為一種精神象征符號,對民族、對國家的歷史發(fā)展影響深遠,由此形成了帝堯神圣文化的“大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在區(qū)域社會中逐漸地方化,以古平陽為核心的晉南區(qū)域一直將帝堯歷史文化視為本地的傳統(tǒng)資源,堯文化的傳統(tǒng)也就成為平陽區(qū)域社會歷史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重要的是,“道統(tǒng)祖堯舜”這一儒家正統(tǒng)思想在堯帝廟這一有形的空間中一直持續(xù)展演,堯帝廟成為傳承帝堯文化具體有形的空間場域。

    “道統(tǒng)祖堯舜”的儒家正統(tǒng)思想在堯帝廟這一有形的空間中一直得以傳承。伴隨著廟內神明配置的變化,象征儒家正統(tǒng)文化的執(zhí)中閣、光天閣意義日益凸顯,對此后文詳述之。

    三、明德”與“執(zhí)中”:堯文化意涵與中華文明的復興

    萬歷十三年(1585年)平陽堯廟的碑文中為何出現(xiàn)大段的儒教經典內容,如在解釋堯廟內各個空間格局位置時,碑文記載:“執(zhí)中何以易光天,又為后殿也?大人之學,先明明德,而后明明德于天下。孟子論道統(tǒng)祖堯舜,孔子刪書,斷自唐虞。其傳道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精一執(zhí)中者,克明俊德也。光天下之明,明德于天下也。凡天地之氣,翕聚西北,而敷揚東南。執(zhí)中為體,故以名殿居北,光天為用,故以名閣居南”。

    今天,在“四個全面”托舉中國夢的時代洪流中,堯文化蘊涵的“明德”與“執(zhí)中”思想是新時期增強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是實現(xiàn)中華文明復興之夢的思想資源。中國夢是民族復興之夢,亦是文明復興之夢。

    充分挖掘堯文化的歷史內涵不僅是增強城市文化實力和提升文化地位的有力舉措,也彰顯了臨汾在走向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敢于擔當和大有作為的精神風貌。(山西大學教授 喬新華


     

責任編輯:劉靜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