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長春
今年的麥子好像熟得早。
往老家打電話的時候,一直沒有人接。晚上快10點了,母親才接上了電話:“正割麥哩……”說時,那從田間帶回的疲乏很明顯。
放下電話,我馬上就明白了這幾天來空氣中那熟悉的的氣息:麥子成熟的味道。亮得晃人眼的陽光下,父親、母親彎著腰身,肩背上,汗跡斑駁。家里年年都要種八九畝麥子,麥收期間可以說是一年里最累的日子。在農(nóng)村長大的我深深知道“麥熟一晌”這句俗語的含意:晴天白日頭下,麥子一晌功夫就熟了。風(fēng)刮不得,雨下不得,收割稍遲,大量麥粒、麥穗炸到地里了。因此必須短短幾天內(nèi)把麥子收割完。于是,各家各戶、老老少少都下地是常見不過的事兒。
在那不到一星期的日子里,父母帶上我們弟兄四個,在“布谷!布谷!”“快快割麥!”布谷鳥的叫聲中,早早就起床了。這個時候,地里黑黝黝的,空氣中有些潮氣和涼氣,沒有白天的燥熱,是割麥的好時候,但是露水很重,麥子很潮,割起來很費勁。左鄰右舍的地里,“刷!刷!”的割麥聲此起彼伏。炙熱的陽光下,麥芒刺在汗淋淋的胳膊和腿上,火燎火燙。麥子在陽光下晃眼得很,看久了就覺得白花花的一片。一直彎著的腰痛酸麻沉……這些在筆下就這么幾行字,可是,沒有割過麥的人是感受不了的——我們弟兄幾個每談起這些,就覺得背上火辣辣的。
可是這個季節(jié)到麥地里去,對于我的父母來說,是一種喜悅的誘惑。他們用笨拙的手搓幾穗麥,然后展開手掌用嘴一吹,吹去麥芒和麥糠,看著那靜靜地躺在他們手中的陽光下的麥子,估量著收成,想像我們一家到來年春上的吃喝后,一把鐮刀飛快地揮動,麥子就刷刷地倒在他們腳下,一鋪又一鋪,很均勻很整齊。
我們頂著火爆的陽光,身子彎得比麥子們還低,臉龐紅通通的,揮汗如雨地收割著一束束金黃。母親一趟過去總是兩耬六壟,移動在熱氣蒸騰的麥地里,一口氣割下去,很少站起來直一下腰,直到地頭。我割起麥子來比全家人都慢,甚至還不如我的小弟,總是遠遠地落在他們的后邊。這個時候,我總不敢去看不知疲倦的母親,她頭發(fā)蓬亂,嘴唇干裂,臉紅通通的,衣衫濕漉漉地貼在她的脊背上——我覺得眼睛好像被麥芒刺得又酸又澀!
直到上大學(xué),直到工作,我不再割麥。但在老家的那十幾個麥季里,我還是學(xué)會了割麥:右手握鐮,鉤住一把麥,左手把麥攏在肘彎;同時,鐮刀沿著麥稈略略下滑向前,接近地面,使勁向懷中一拉,“刷——”麥子就被割倒了,往左膝上一靠,就是一鋪。還有,在割麥時,右手要平平地向懷里拉,把麥茬割得低低的,盡量不掉麥穗。邁腳、伸手、下鐮、挪胯,都很有講究。
割麥的時候,最喜歡一塊云移過來,投下一片影子,馬上就讓人感覺到一片涼。如果忽然有只兔子竄出來,我們就可以有個放松一會兒的理由,攆著兔子縱躍,東家地里攆出,西家地里吆喝,田野里就響起一陣笑聲,雖然結(jié)果往往是兔子跑得無影無蹤。
還有一個技巧活兒:如果發(fā)現(xiàn)麥壟邊有刺腳芽,要先用鐮刀尖割倒剜出,否則扎手。如果刺腳芽長在麥壟中間無法單獨割倒取出的話,先割幾把沒有刺腳芽的麥稈抓在手中遮擋,就可以了。
這些年里,我們兄弟一個個走出老家的黃土地,沒少勸父母別再種地了,不劃算,一年忙到頭,抵不上在外干一個月的收入……
父親、母親總是說:“麥子是不值錢了,可它是人人都得吃的糧食,要不咋能上國徽?地是咱的根啊!”還說:“咱是莊稼人,一輩子跟土坷垃打交道,一天不干活就閑得慌。干活就吃得好、睡得香。我們在家挺好,想家了你們就回來瞅瞅……”
掠過千山萬水,我看到了遠方故鄉(xiāng)田野上,父親和母親在執(zhí)著地割著麥子,金黃的小麥散發(fā)出醉人的芳香。
地頭,是一罐綠豆粥,還有半桶柳葉子茶。一只小羊搖著短尾,啃著青草,不時地抬頭叫一聲,溫順的目光在它的眼睛里流淌。
責(zé)任編輯: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