澍峪勝境是仙家

2009-07-18 09:41:00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己丑閏五月初,應(yīng)平陽文友盛情之邀,我們一行5人拜謁了龍澍峪勝境,那山谷新妝、圣峪芳容,駐在了心底,佛光咫尺,昭示永遠(yuǎn)。
 龍澍峪,鄉(xiāng)民又喚“龍斗峪”,位于襄汾縣城西北,古襄陵縣城西南,黃崖村正西的姑射山之中。據(jù)史料載,遠(yuǎn)在四五千年前的帝堯時代,賢士黃崖子就輔佐堯王解除民間疾苦,幫助后羿射日,傳授養(yǎng)生之道?,F(xiàn)今的黃崖村即是黃崖子傳道的故里,歷史淵源可謂久矣。車到峪口,但見兩山夾峙,山道盤旋綿延進(jìn)深十?dāng)?shù)里,其間溝岔或深或淺數(shù)十條,山道崎嶇寬處尚可行車,窄處僅容兩人擦肩而過,好在按圖索驥車停在了“歇馬店”,否則可真進(jìn)退兩難啰!進(jìn)得峪來,先前渾身籠罩的暑氣一掃而空,幾步之間,迥然兩季。緣路而上,兩旁如刀削石壁巍然聳立,危石嶙峋,奇石招手,頑石點(diǎn)頭。栩栩如生,脈脈含情。山巖突出,溝壑之中,懸崖之上,千奇百態(tài),老顏童姿的蒼柏郁郁蔥蔥;各色野花、未名野草爭奇斗妍;山雞呼朋,啾啾唧唧;野禽喚伴,呢呢喃喃;松鼠弄尾,戲嬉樹椏;黃羊競腿,穿行山巔。綿延數(shù)十里的20多處300余間廟宇星羅棋布,各式建筑或高或低、或仰或俯,有的橫空出世獨(dú)立于山崖之上,有的半藏半露閃現(xiàn)于怪石綠樹之中。紅墻綠瓦的廟宇,氣勢恢弘,質(zhì)樸典雅,巧奪天工的樓閣牌坊,目不暇接的石刻題詩,千奇百怪的天然石洞,與山勢渾然一體的天橋古蹊,妙趣天成的天梯石棧,身臨其境不由人不頓覺心曠神怡,物我兩忘,真不知這天造地設(shè)的龍澍峪,竟如此教人銷魂奪魄也。
 轉(zhuǎn)過一“寬綽”之地喘息甫定,文友行健君告訴我,龍澍峪風(fēng)景區(qū),一地集四景:華山之險、五臺之風(fēng),兼有蒲縣東岳廟之地獄,隰縣小西天之天堂為一體的古建筑群。每年清明節(jié)和六月十三兩次廟會,迢迢千里趕會者有之,樂不思蜀遲歸者有之,遷客騷人,商賈云集,游人如織,盛況空前。龍澎峪,千百年來為百姓之游覽勝地,文人騷客把酒賦詩之處,虔誠的善男信女朝拜之所。近年來,每次游山趕會者足足超過50萬人次,經(jīng)貿(mào)攤點(diǎn)5000多個,成交金額逾八百萬元之巨,真了不起……
 哦——哦!正聽醉心處,不意腳下輕滑,險些閃倒,步子愈發(fā)穩(wěn)扎穩(wěn)打。踏著山路,緩步峪中,山陡谷深,峭壁森森,山風(fēng)習(xí)習(xí),石壁透寒,只見頭頂一線天。然而遨游勝景,探幽尋古的信念,激勵我抖擻精神,不大一會兒便到了鐫刻有“漸入佳景”四字的石崖前。這是進(jìn)入峪內(nèi)必由之路的第一關(guān)。圣峪漫道,佳景誘人,“龍斗雙闕”,活靈活現(xiàn),深谷險崖之中,驀見龍斗景觀那般的惟妙惟肖,反倒使人有點(diǎn)心驚膽顫。清雍正舉子張卯《龍斗峪詩》云:“傳聞龍斗幾千秋,入峪曾無碧水流。云飛古洞層層幻,樹滿懸?guī)r處處幽”。“龍斗雙闕”在張舉子筆下被描繪得又險又幽,情趣橫生。由于此處洞山驚險,景致奇觀,曾被列為”襄陵十景”之一。歲歲年年,清明六月,成群村夫村姑,遠(yuǎn)近文人墨客前來朝山游觀,那情、那景聞名遐邇,譽(yù)播四海,香火綿延,彌久不衰。
 過“龍斗雙闕”,“龍澍峪牌樓”映入眼簾:四柱雙層,鉤心斗角,重檐獸脊,巍巍然、肅肅然立在山巖基石上,古體古貌,古色古香,頗具古代典雅樸實的建筑風(fēng)格,匾額上鐫著“佛光咫尺”四個鎦金大字,字屬行草,筆力蒼勁有力,運(yùn)鋒瀟灑自如,乃一代書法瑰寶。這是我國書法大師、陜西師大教授、著名學(xué)者衛(wèi)俊秀先生的題詞。佇立牌樓之前,瞻仰先生真跡,衛(wèi)老先生孜孜矻矻跋涉的身影又活生生地走進(jìn)了我的腦海,這位偉大學(xué)者他永遠(yuǎn)活在后人的心里!帶著緬懷、尊崇的心情,我們輕移碎步,惟恐驚醒先生難得的一夢。從此進(jìn)入龍澍峪石刻書法長廊,但見沿谷綴滿摹崖石刻:“天橋古蹊”、“石門綰秀”、“崖巖巷松”、“蓬壺仙境”等等,均以不同的書體、不同的書法藝術(shù)展現(xiàn)在游人面前,鐫刻在懸崖峭壁之上。這些文人騷客遺墨,雖大都是不留姓名的無名氏作品,然皆遒勁雋永,婉約絢麗,各具書法神韻,乃不同時代的書法珍品,供人欣賞、供人玩味、供人摹臨,供人評判,吸引著歷朝歷代文人逸士不辭鞍馬勞頓,千里迢迢,爭相踵趾,真可謂不是書展勝似書展,無名文士美名留傳,澍峪久遠(yuǎn)、深厚的文化積淀形成一大書法藝術(shù)寶庫。游者中有書家評曰,澍峪書品堪與敦煌書法石窟遺墨媲美;還有學(xué)者抒寫贊賦:“山道蜿蜒似游龍,夾壁翰墨冠西中”誠然精當(dāng),精當(dāng)誠然。
 《陋室銘》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蔽挥诠蒙渖街械凝堜媸莻€有仙亦有龍的好去處。舊《襄陵縣志》記載,此峪“郁郁蒼蒼,隱有佳氣”,“有青松秀列,翠嶂雄盤,野鳥聯(lián)鳴,白云間出”,“神之寓之,寧不其所?”莊子在《逍遙游》中亦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傳說中的神仙黃崖子就居于此。四方巡游的水龍、火龍為爭得這塊風(fēng)水寶地曾斗得天昏地暗造禍人間,最后被龍澍菩薩點(diǎn)化成石,“龍澍峪”得名即源于此。我恍然大悟,圣峪點(diǎn)滴如珠,串綴成珍,美哉妙哉。
 說來真奇,進(jìn)峪游山者同時拔兩把草放在水龍洞和火龍洞,隔數(shù)月火龍洞的草就干枯若柴,而水龍洞的草卻新鮮如初,不少游客屢試屢應(yīng),不由人不嘖嘖稱奇。再往西有一自然的猿人石,形象是猿人的頭。大牌樓正面有一個天然而成的大蜘蛛,與大牌樓左右的兩條龍相對,人稱“二龍戲蛛”。此乃一大景觀,實屬罕見。
 過“天橋古蹊”,兩山之間僅有兩米多寬的一條仙路,兩山柏樹相搭,就如同進(jìn)入一條深不可測峽谷。穿過小牌樓,沿著陡峭的石壁聳立的山道上行,峰回路轉(zhuǎn),曲徑通幽,數(shù)丈高的峨山橋突兀而現(xiàn)。峨山橋依山而造,石砌而成。頂中曲合龍?zhí)幱幸昏F鎖懸空,相傳為魯班所建。橋上飛閣凌空,造型精美。橋下有一天然石甕,深兩丈有余,終年存水不涸。穿過峨山橋西行,拾級而上,四組大型廟宇古建曲徑相通,最近的正殿,建有華佗洞、千手菩薩祠,上懸金字牌匾“大雄寶殿”。令人叫絕的是寶殿東側(cè)的梳妝樓,樓為兩層式樓閣,半懸在空中,有引橋正架峽谷與之相連,整個建筑由16根木柱在半坡支撐。其木柱手可晃動,似有搖搖欲墜之感,早在20世紀(jì)50年代即被國家確定為一級文物。從此往南上行36個石階為靈宮廟,再折西上行365個石階就是南天門,從南天門復(fù)上72個石階就到了龍澍峪的最高峰——南頂,其險勝似華山,其景美如五臺。導(dǎo)游告訴我們,到南頂?shù)氖A分別象征著36天罡、72地煞。走過365個臺階可保全年吉祥如意。多么美好的祝福,多么美好的祈愿!這祝福、這祈愿,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一定會變?yōu)闋N燦畫卷。
 我忽然記起福建南平陳學(xué)梁先生寫給龍澍峪的一副佳聯(lián),聯(lián)云:襄陵勝境,危閣懸橋,誰謂此方非道窟?汾水長天,青龍白鶴,吾言該處是仙家。
 呵,澍峪勝境,我們的仙家。 (作者:李關(guān)良 )

  來源:臨汾日報 
 
 

 

  【責(zé)任編輯: 付基恒】

責(zé)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

上一篇: 放歌60年

下一篇: 車——心底的贊歌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