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從一塊石頭開啟
□ 郭震海
在這個世界上,有記憶的不一定只有人類,比如石頭。
從彎腰撿石驅獸到蹲下拾石趕狗,同樣的姿勢,穿越歷史煙云,石頭這個最普通的、隨地可見的物質,伴隨著人類走過了漫長的歲月。精美的墓志銘、掩埋的古遺址,每一塊石頭都仿佛攜帶著豐富的記憶,留下了人類走過的印記,比如英國的巨石陣、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常常坐在某一個山丘,隨手撿起一塊石頭陷入沉思。
其實,荒石不荒,自有言語。或許石頭在這個世界上待得太久了,深知“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道理,所以,它總像一位無言的智者靜而無語,無論是用于精美的宮殿,還是深埋在地下,你若見它,它就在那里;你若不見,它就默而不言。
我們無法用感知去判斷歷史,但可以與石頭對話。歷史總是從一塊塊石頭開啟,縱觀古今的無數(shù)次考古發(fā)現(xiàn),石頭功不可沒。在臨汾丁村,我再次被一塊塊石頭震撼。其實,從長治到臨汾并不遠,兩座城市相鄰,我曾多次到臨汾,有兩次只是為了吃一碗地道的“牛肉丸子面”;我也曾多次想過要到丁村看看“丁村人”和“丁村石器”,卻一直未能如愿,直到前不久,受邀參加省作協(xié)舉辦的“中華文明探源·臨汾行”,才真正走進丁村,去觸摸萬年前人類留下的印記。
丁村遺址深藏在一片不起眼的沙礫地,如果不是1953年的挖沙工程,或許這些重要的歷史記憶還靜靜地沉睡在地下,其實在我們的一片驚嘆與震驚聲中,一塊塊石頭告訴我們,這只不過是先民曾經(jīng)最普通的日常。1954年秋天,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山西省的專業(yè)考古人員組成挖掘隊在丁村進行考察發(fā)掘,從黃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礫層中發(fā)現(xiàn)了3枚丁村人的牙齒化石,以及2000多件丁村人打制的石器,從這些化石的特征和地層堆積的情況判斷,距今約有10萬年之久。因此,丁村被定為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址,介于北京猿人和現(xiàn)代人之間,成為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典型代表。
在丁村博物館,置身各式各樣的石器中,如砍斫器、尖狀器、斧狀器、刮削器、鋸齒刃器等等,這些經(jīng)過先民之手打磨過的石頭,每一塊都是活著的,每一塊都攜帶著10萬年前我們的先祖在大地上生存的記憶,向當今人訴說著那個遙遠的過去。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那時的先民,沒有結實的建筑,冬天住在洞穴里,夏天用樹枝、茅草搭建為巢,或許那時還不懂得熟食,生吃草木之果和鳥獸之肉,披上獸皮當衣,用最簡單的方式就地取材找一塊石頭當作武器,驅趕野獸,捕獵擊鳥,從制造石器到學會用火,再到馴養(yǎng)豬、狗、黃牛、山羊等,每一次簡單的發(fā)明,都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步跨越。
石器時代是人類最重要的一個時代,雖然我們擁有著現(xiàn)代的文明和便利,但我們仍然需要去用心讀懂那個茹毛飲血的時代,不僅僅是為了明白“我們從哪里來”,關鍵是要懂得“我們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走向未來”。如今,一個個先民已經(jīng)遠去,留下一塊塊不朽的石頭攜帶著厚重的歷史留存至今。在那個時代,需要面對野獸、天災等各種挑戰(zhàn),盡管非常艱苦,但智慧的先民一直沒有放棄探索、尋找新的生活方式,正是有了他們的積極探索,才有了我們的今天。讀懂這些石頭,就讀懂了我們民族的性格和民族的文化。
走出博物館,在一株粗壯的樹下,我陷入沉思,曾經(jīng)的先民是否也會坐在一株樹下望天?踏著他們走過的土地,一脈相承,骨子里流淌著積極向上的血脈和永不服輸?shù)木?。彎腰,再次撿起一塊石頭握在手中,那滾燙的灼熱仿佛穿透心靈,應該感謝這一塊塊不起眼的石頭,是它們讓我們讀懂了我們。
臨汾的朋友告訴我,在臨汾隨隨便便抓起一把土,都是厚重的歷史。臨汾的土是不能隨便動的,否則你就可能成為歷史的發(fā)現(xiàn)者。當年發(fā)現(xiàn)的“丁村人”就是建筑工人挖沙場時發(fā)現(xiàn)的;“陶寺遺址”是考古學家上廁所時,多看了一眼面前的土墻發(fā)現(xiàn)的?;蛟S有點夸張,但同樣是石頭,從“丁村石器”看到石器時代先民的原始狀態(tài)與探索精神;從陶寺古觀象臺領略到的是先民們通過對太陽的觀測,準確測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從而設立了四季和節(jié)氣的概念,使太陽和農事生產(chǎn)緊密相連,形成了早期農業(yè)天文氣象學的萌芽。
走進襄汾縣的陶寺遺址,站在黃土高臺上遠望,塔兒山清晰可見。據(jù)說,塔兒山又名崇山、臥龍山等等,《山海經(jīng)》保留了“崇山”這個最原始的稱呼,當然,我也比較喜歡“崇山”這個名稱。據(jù)當?shù)厝私榻B,考古學家通過對襄汾縣“陶寺遺址”的發(fā)掘考證,認為這里是一個典型的原始社會末期的文化遺址,通過對一座4500多年前的古城遺跡的確認,認定這里是遠古時期堯、舜、禹主要活動的區(qū)域,也是帝堯建都的地方,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在陶寺遺址祭祀?yún)^(qū)還發(fā)現(xiàn)一個三層夯土的觀象臺,最初讓考古學家十分不解,認為這應該是一個祭祀的高臺,后來通過逐步發(fā)掘認證,才明白這是一個最古老的觀象臺,這也成為國內乃至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早的通過觀察日出確定歷法的禮制建筑,比英國的巨石陣觀象臺還早500年。《尚書·堯典》記載,在舉行禪讓典禮時,堯帝要把天文觀測儀器親自授給舜帝:“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睆驮?,用石頭砌起的觀測臺上,12個觀測縫隙在不同時節(jié)與塔兒山日出光影的精確吻合,確定出一年四季的節(jié)氣,著實令人驚嘆。
從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遠古文明,一直到青銅器的出現(xiàn);從石頭上留下的遠古圖騰到記錄歷史的碑文,石頭都是人類文明的基礎,開啟了人類的文明,可以說,石頭承載著歷史、記錄著歷史。揭開深厚的黃土層下許許多多事物的“謎底”,我們總會從一塊塊石頭上,找到“解密”的鑰匙。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