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鄉(xiāng)的蘆葦蕩

2016-11-04 11:48:25 來源:臨汾新聞網

家鄉(xiāng)的蘆葦蕩

馬邦僑

  剛過五十幾歲,我已有懷舊的感覺了,經常回憶起兒時的歲月,特別是家鄉(xiāng)的蘆葦蕩,常常在閑暇時讓人懷想。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翼城縣翔山腳下不遠處的東鄭村,是翼城最平坦的地方。這里曾經土地肥沃、百姓富裕。20多年前,那里的水脈還很旺,地表水很淺,小河、小溪相連,濕地、沼澤成片,水庫也很多,家鄉(xiāng)的蘆葦蕩因水而生,足足有近千畝。

  聽家鄉(xiāng)老人講,幾百年來,這里就生長著茂盛的優(yōu)質蘆葦。一條七、八米寬的大河從蘆葦蕩中蜿蜒穿過,岸柳成排,綠草叢生,野花遍地。葦地外是成群的牛羊,游移在綠色的草地上;葦地里則是鳥兒的天堂,不知名的鳥兒成群地飛來飛去;葦地中的河流中,魚蝦成群,自由繁衍。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因為有這樣一個大的蘆葦蕩,半個村子也覺得涼爽很多。兒時,我常常和小伙伴們在放學回家后,跳進河里捉魚、弄水,很開心;村里的大媽、小媳婦兒每天都有不少人蹲在河邊洗衣、淘菜;藍天白云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村里炊煙裊裊,如桃花源里仙境的生活場面。

  家鄉(xiāng)的蘆葦和現在公園里的蘆葦大不一樣,長的有4米多高,比大拇指還粗,皮薄柔韌,是編織蘆葦席的好材料。端午節(jié)前,由生產隊組織統(tǒng)一采摘肥大的葦葉,分給家家戶戶。老人們在那些不富裕的年代,用小米、紅棗包成三角形的粽子,再用河邊的蒲草綁好,放進鍋里煮燜一晚上,香噴噴的粽子就可以出鍋了,遠遠的就可以聞到粽香味兒了。

  秋天白露時節(jié),葦子就成熟了。蘆花灰白,洋洋灑灑。秋風一吹,漫天飛舞,猶如天女散花。村里的百姓最期盼的就是收割葦子,能多編幾張葦席,給家里多掙點零花錢,逢年過節(jié)可以買點肉、油,給全家改善一下伙食。村里的大人、小孩編席子的活兒都會,孩子們玩夠了也要幫大人編席干活兒。蘆葦收割后,人們用專用工具把葦稈分割成幾片,放到用舊石碑鋪成的軌上,用石碾子往返碾壓,直到把葦片碾得柔軟發(fā)亮,才能開始編制席子。

  家鄉(xiāng)的葦席由于葦片好,編織細密、結實耐用,因而賣得很俏。方圓幾十里都到我們村訂做葦席。那時,鄉(xiāng)下人都是土炕,炕上要是鋪一張編有漂亮花紋的葦席,就會顯得干凈、整潔,有氣派。年輕人結婚時,會專門找編席能手,按床的大小訂做。節(jié)儉人家的席子一用就是十幾年,每天擦抹灰塵,席子變得油亮發(fā)光。每家都備有幾張多余的席子,專門用來晾曬糧食,縣里的糧站、藥材公司每年也來我村訂做些席子,囤積糧食和藥材用。

  編席子往往是冬閑的季節(jié)。北方氣候干燥,天氣寒冷。鄉(xiāng)親們像北大荒和新疆農墾人一樣,在地下先挖半人深的大坑,上面再用木桿搭成一人多高的架棚,用麥秸泥封頂,做成地窖,高出地面二三尺,留下小窗戶透亮和供人進出的門口。即使冬天下大雪,天寒地凍,窖子里面不用生火也很暖和。窖子里面積也很大,往往一個窖子里,可供十幾個人同時編席子。

  往事如煙,90年代初,由于氣候變化,地面水越來越少,沼澤干涸、河水消失,蘆葦也不易生長了,近千畝的蘆葦地都開墾為麥田。每當思念家鄉(xiāng),返回故里時,蘆葦蕩美麗旖旎的自然風光,只能停頓在兒時的記憶中。

  家鄉(xiāng)的蘆葦蕩,永遠在我的思念中。


     

責任編輯:張茜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相關閱讀

    本文暫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