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十年的連線
劉云霞
信息高科技時代什么奇跡都可能發(fā)生!
不久前寫了一篇《微時代的相會》,為部隊撤編后天各一方的戰(zhàn)友們在微信群中“相聚”而欣喜;此時,又一個群從更深的歲月之海中浮出,激起又一重欣喜,泛活又一段記憶。
這個群是三十年前青蔥年少時的衛(wèi)校同窗。
十年前,曾就著衛(wèi)校時最流行的旋律《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寫下《當我們在一起的時候》,緬懷已逝的青春,為時空阻隔下杳無音信的同窗摯友唏噓感嘆。彈指間,已是天涯咫尺的信息時代,電子網絡信息如細雨穿梭,打破了書信時代的一泓寧靜,也使失聯(lián)已久的同窗們得以跨越時空“聚”在一個群里。
畢業(yè)合影、文藝演出、公園游玩、實習花絮,不同的組合,不同的背景,激活不同的往事,翻開一頁頁記憶的畫面。
那時的我們,是父母交到學校和老師手中未長大的孩子。每次課前,《微生物與寄生蟲》老師總要不厭其煩地講,人的指甲蓋下有成千上萬的微生物與寄生蟲,指甲要勤剪、手要勤洗,指甲和個人衛(wèi)生檢查成為她課前必修課;生理、解剖老師總要忍俊不禁地回答我們關于男女生理的一個個千奇百怪、幼稚好笑的問題,年輕的解剖老師曾被我們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天真無邪”逼得面紅耳赤、語無倫次;內、外、中醫(yī)等臨床科老師在授課的同時還要擔負問診治病之責,到現(xiàn)在都在懷念那個一根筷子診病,兩片白藥治好我內耳眩暈癥的內科宋老師。
那時的我們,沒有投幣洗衣機,父母無暇也無條件冷暖饑飽地日日叮嚀,更不會有人在側陪讀。洗衣、縫被、織毛衣是我們課余互助互長的內容。
那時的我們,沒有手機,沒有游戲機,更沒有電腦和網絡。狹小的宿舍,真實的物理空間里,一臺小小的收音機成為我們歡樂的中心。
那時候的我們,每天課間飯時,學校大喇叭里“阿哥阿妹心相連”的歌曲總是纏綿地回蕩在校園上空,也悄然蕩在我們青春萌動的心海里。
那時的我們,學校雖然只是“中?!泵^,卻和其他所有大學、??茖W校一樣,都是“冶金鑄銀”的大熔爐;我們在這里冶煉了純真向上的青春,成為一個個放到哪里都茁壯的杏林綠樹。
那時的我們,沒有高昂的學費,沒有畢業(yè)就失業(yè)的擔憂;教書育人是學校作為百年大計的神圣使命,老師是解疑釋惑的師長,也是教我們明理做事的家長。走進校門我們就進了“保險柜”,父母就吃了定心丸,我們就成了母親街口、炕頭逢人就講的驕傲,成了父親興旺家族的后續(xù)力量。
那時的我們,很早就懂得了感恩和責任;憑個人努力讓父母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黃土般純樸的本能。周日依在床頭的一封信,期末一張優(yōu)異的成績單,成為艱辛勞作中父母綿長的慰藉和希望。
那時的我們,在“再過二十年我們再相會”的憧憬中,在“光榮屬于八十年代新一輩”的豪邁中走上工作崗位,以“素質過硬”打造了一代人驕傲的標簽,以勤勉耐勞鋪就了人生堅實的開端。
……
三十年,半個甲子翻過。
社會從經濟體制、物質環(huán)境,從道德理念到生活方式都發(fā)生了太多的變化。我們自己也早已從人之子女變?yōu)槿酥改改酥磷娓改?從當初戴著雁帽的清純“天使”,幾經調崗轉行,變成了護士之外有著一個或多個“身份”和標簽的社會人。微信中,一個又一個的朋友圈,環(huán)著我們曾經不同的工作經歷和生活場景,串起各自不同的人生路徑,也淘滌和重鑄著每一個不同的你我。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越來越豐富和多元化,相互之間的接觸卻越來越少了溫度和真誠;信息越來越紛繁和稠密,人卻越來越少了擁有和安全感。每個人都在隔膜中匆匆里,原有的那種追求中的踏實、充實和滿足感蕩然無存,代之而來的是惶惑、迷茫和無所依托。在理想和激情燃燒中確立人生坐標,在雷鋒精神和“五講四美”的燭照中定位社會的我們,在歲月的道道磨礪和時光的重重沖刷后,還能夠凈若處子嗎?我渴望連線,又有些忐忑。
我怕歲月的風霜吹皺美好青春的記憶;
我怕久隔的時空造成質樸友情的失語;
我怕欣喜過后似有千言萬語卻又無言以對;
我更怕激情相擁后再難牽手甚至成為陌路。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但愿同窗們都能聽到源自歲月深處的本真呼喚。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