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母親去幫扶,交上一份滿意答卷。他叫劉奮義,是省自然資源廳駐岢嵐縣陽坪鄉(xiāng)田家灣村的第一書記,兼幫扶工作隊隊長。為了一門心思幫扶,把更多精力用在第一線,在父親病故后,他毅然把80多歲的老母親帶到田家灣村,一邊照顧年邁的母親,一邊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初春的呂梁山區(qū),室外溫度15℃左右,而田家灣村蔬菜大棚內的溫度有26℃左右,大棚內綠意盎然,田壟上一行行豆角秧整齊排列,一米多高的植株有的已綻開白色的小花,一株株豆角秧正茁壯成長。
“你看,這秧苗主蔓的頭得掐掉,這樣下邊的側枝才能長得好,才能結出更多的豆角?!?6歲的馬連連大娘正在大棚里勞動,她高興地說,大家能守家在地種大棚,這得感謝第一書記劉奮義,是他把村里荒廢的大棚修復了。
2018年4月26日,劉奮義被組織選派到岢嵐縣陽坪鄉(xiāng)田家灣村開展幫扶工作。安頓下來后,他開始逐戶摸底走訪調查,搞清楚了脫貧戶的家庭情況和村里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方向。劉奮義說:“駐村干部得有婆婆的嘴、毛驢的腿、大象的肚,既然來了就不能怕‘攤上事兒’,廢棄多年的大棚得重新利用起來?!?br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說干就干,劉奮義克服重重困難修復了荒廢的蔬菜大棚,群眾對他由衷地豎起了大拇指。大棚修復了,又遇到了村民不愿意種的問題,他一次次入戶動員,并帶著村民到太谷區(qū)學習蔬菜大棚種植技術。大家被他的熱情感動了,一些村民加入了種植大棚的隊伍。2019年,大棚里的豆角、西紅柿、尖椒、西瓜等大獲豐收,種植戶受益不少,大棚一下子成了村民搶著承包的“香餑餑”。
看著豐收的各種農(nóng)作物,劉奮義和隊員們又開始幫忙銷售,舉行了“愛心西瓜”“愛心土豆”“愛心紅蕓豆”等農(nóng)產(chǎn)品認購活動。“大棚里的蔬菜全部施農(nóng)家肥,真正的綠色蔬菜,口味正,銷售一點不愁。”劉奮義自信地說。
蔬菜大棚重新修復后,每棟大棚增收都在1萬元以上,種菜的村民們把心思全部投入其中,大冬天也在棚里忙農(nóng)活,學技術、勤勞動在村里蔚然成風。去年,田家灣村對有種植意愿的勞動力進行了技能培訓,引進優(yōu)質西瓜種子,對地膜等生產(chǎn)資料進行補貼,村民種植蔬菜大棚的積極性更高了。
2019年,村民馬興平不幸發(fā)生車禍,癱瘓在床,一家人的生活瞬時陷入窘境。劉奮義急在心里,立即與工作隊隊員商量,建議把馬興平一家動態(tài)調整為貧困戶,并為夫妻倆申請辦理了低保,使馬興平一家的生活有了保障。在田家灣的鄉(xiāng)村活動室,劉奮義打開馬興平2020年收支測算表,上面清晰地記著:低保10368元,合作戶分紅3000元,殘疾人補貼350元,公益性崗位6390元,貸款貼息2181元……
駐村幫扶近3年,劉奮義把村民當親人,不管哪個村民遇到困難,他都熱情地幫助解決,成了村民們的貼心人。
與此同時,在省自然資源廳的大力幫扶下,劉奮義借助相關政策,大力實施零星土地整理項目,幫助田家灣村新增耕地12畝,種植土豆共收獲1.5萬公斤,增加了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
正當他在村里奮力幫扶的時刻,去年8月31日,劉奮義的父親因病去世。面對村里百姓的期盼和需要照顧的年邁母親,他選擇把母親帶在身邊,重返田家灣村幫扶第一線。
“有媽的地方就是家。雖然比平常忙些,但每天能看到母親,和母親說說話,在外時知道家里有人等著我回來,作為兒子,其實很幸福。”劉奮義說著說著眼眶濕潤了,為了照顧母親方便,他把電腦也搬到了宿舍,夜晚邊工作,邊與母親聊天。
去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劉奮義既要把發(fā)現(xiàn)的各種問題解決,也要兼顧村里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還要迎接省里和國家的檢查。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劉奮義和工作隊員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圓滿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交上了一份漂亮的脫貧攻堅答卷。
群眾感言
村黨支部書記田根才:劉書記和工作隊來了,確實為村里干了不少實事,村里有了設施農(nóng)業(yè),群眾滿意度提高了,還有他帶老母親駐村幫扶,反響很好,孝親敬老起了帶頭作用。
村民田二蘭:劉書記來了村里以后,給我們村里買了拖拉機,修了大棚,造了地。感謝工作隊,感謝黨的好政策。
本報記者 李全宏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