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手上忙,心不慌

2020-08-17 09:25:44 來源:山西日報   瀏覽次數(shù):

李軍(中)在工作臺前指導黨玉玉(左)組裝燈具。 田沁梅攝

  “天上不知哪塊云彩有雨了?!?月12日,74歲的黨玉玉感慨地說。邊說,老人邊繼續(xù)手里的活——給燈具擰螺絲。

  2017年,黨玉玉從岢嵐縣宋家溝鄉(xiāng)甘溝村搬出來,搬到了宋家溝村。甘溝宋家溝,雖然村名都帶了個“溝”字,但大不一樣。甘溝是山大溝深,下地干活,爬坡上梁,前腳總比后腳高,而宋家溝卻是山溝里傍河的平川地。

  黨玉玉和老伴都是70來歲上了年紀的人,一個患肺心病,一個有風濕性關節(jié)炎。

  老伴張仝環(huán)想不到,一場脫貧攻堅戰(zhàn),甘溝村被確定為整村搬遷村。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老兩口告別甘溝的土窯洞,自己沒花一分錢,就住進了集中安置點宋家溝的大瓦房里。

  “有低保、醫(yī)保,還有扶貧補助?!秉h玉玉老人欣慰地說,“搬出來,吃穿不愁,日子舒坦。這真是不知道天上哪塊云彩有雨了,讓咱也享受上了?!?/p>

  搬到宋家溝的老人們多,時常在大街上坐在一起閑聊。和過去比,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不過,有手有腳,能行能動,就光拿著國家的錢,心里總是覺得“少了點啥”。

  宋家溝鄉(xiāng)黨委書記張國蓮知道:老人們是閑不住,想找點營生了。

  為了讓搬遷戶能有營生做,岢嵐縣招商引進了鴻泰農(nóng)林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在宋家溝村成立了功能食品有限公司。2018年7月27日,總投資1.1億元的一期項目正式建成投產(chǎn)。

  這可是個“高大上”的項目。

  一年能處理3000噸沙棘果、1000噸沙棘葉、1000噸中藥材。采用的是“公司+合作社+農(nóng)戶+基地”的模式,帶動了717戶貧困戶參與分紅,吸收了宋家溝村周圍40多人進廠務工。

  34歲的丁亮軍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父母身體有殘疾,家里兄弟又多,作為家中的老大,丁亮軍早早就出去打工,但是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只能靠一身力氣在工地上打零工,掙錢少不說,還有一月沒一月的,收入沒保障。

  引來宋家溝功能食品有限公司后,丁亮軍被村干部動員回來,成為首批員工,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年輕人。經(jīng)過培訓,清洗、烘干、發(fā)酵、再次烘干、打碎、包裝,沙棘藥茶的這幾道工序,他全部了然于胸,被委以藥茶車間負責人的重任。

  一月2600元的工資領到手,丁亮軍的媳婦坐不住了。

  丁亮軍說:“現(xiàn)在我媳婦是庫房保管,不用風吹日曬,兩人一月能拿到將近6000元的工資,還不耽誤照顧家里的老人娃娃,不誤種地?!?/p>

  這幾月,沙棘藥茶銷量看漲,加班成了常事。丁亮軍兩口子一月額外的加班費又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廠子里這兩年的發(fā)展變化情況,黨玉玉看在眼里。因為那些加工的沙棘葉中,有他采摘下來的。“采下是賣回錢來了,畢竟咱上山和人家上班的不一樣?!崩匣镉媯冮e下來在街上曬太陽的時候,都感慨:人老了,招工沒人愿意要。

  一個叫李軍的年輕人的到來,讓宋家溝的老人們興奮了起來。

  38歲的李軍別看年輕,但經(jīng)歷豐富。銷過水泥,賣過焦炭,太原辦過貿(mào)易公司,廣東建了廠子。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后,岢嵐縣出臺政策,吸引在外的年輕人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他帶著媳婦一起回來,他負責管理養(yǎng)殖場,媳婦負責經(jīng)營飯店。

  作為岢嵐人,閑暇無事到國家3A景區(qū)宋家溝觀光是常事。

  來的次數(shù)多了,李軍發(fā)現(xiàn)了村里的老人們的心事。一想自己廣東的廠子就是做燈具加工銷售的,有些簡單的工作,是這些老人完全能勝任的,就是不知道有沒有場地。

  “在宋家溝辦個燈具廠,行不?”

  今年5月份,李軍把這個想法和鄉(xiāng)村干部一說。張國蓮連聲說:“場地,咱有有有?!?/p>

  燈具廠取名“耀普照明”,就在鄉(xiāng)政府對面,一排二層樓共26間。李軍說干就干,設置成安裝車間、成品庫、原料庫、展廳、辦公用房。從清理廠房,到購置原料設備、招工運營,前后不到2個月。

  20名員工中,除了技術指導和質(zhì)量檢測由專業(yè)技術人員負責外,其余都是上了年紀的易地搬遷貧困戶,共11人。

  現(xiàn)在每天7點,黨玉玉就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齊齊,出門上班。他的工作是擰螺絲,裝燈具?!笆挚斓囊惶炷苎b50個,我手慢,最少也能裝20個。比起種地來,這營生一點也不累。這不,干部們一說,都來了?!?/p>

  在車間,和這些老人們交流的過程中,老人們對這份工作的珍惜和喜悅令人印象深刻。到公司上班最遠的路程,步行不超10分鐘。8點鐘上班,他們大多7點半就從家里出來,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做甚要像甚”。

  黨玉玉說:“以前我們在一起,老覺得時間過得太慢,現(xiàn)在半天不知不覺就過去了。過去我們都吃兩頓飯,現(xiàn)在都按時吃成三頓飯啦,做著營生就不覺得自己是個廢人了,感覺人都精神了?!?/p>

  他們加工的主要是吸頂燈和水晶燈,組裝著數(shù)十個品種。

  安裝好一個燈,插上電一試,汪汪亮。每個燈安裝好,調(diào)試的時候,一車間老人都會抬頭,目不轉睛地朝著閃亮的燈看去,然后開心地互相說著:“看咱這明燈燈,多好!”

  李軍坦言,現(xiàn)在是創(chuàng)業(yè)初期,一月600元的保底工資,得做夠300個。超過300個,加工好1個10元加工費?!安砰_始做,老人們也不是很熟練,大概一個月平均也就是1000多元的工資。老實說,不是很高?!?/p>

  聽李軍這樣說,車間里的老人們紛紛為李軍“辯護”,都說活不重,這工資行了,比以前閑坐著強多了。

  談到未來,李軍充滿信心:“照明產(chǎn)品有寬廣的發(fā)展市場,只要我們保證質(zhì)量,不愁沒有用戶。咱先生產(chǎn),等到拓展開市場,有了銷路,路子自然會越走越寬?!?/p>

  老人們說:“肯定沒問題?!?/p>

  短評

  易地扶貧搬遷,相當一部分貧困群眾是老年人。勤勞致富,是他們的基本價值觀和一生尺度。像黨玉玉這樣還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老農(nóng)民,“有事做”不僅僅有經(jīng)濟上的考慮,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強烈需求。盡管搬遷后生活有保障,但坐享其成,并不是他們心中的理想生活。只有從勞動中才能獲得穩(wěn)穩(wěn)的幸福,這種對生活的樸素認知,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繼承和發(fā)揚。

  本報記者王利強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