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條師傅的“喜”與“憂”

2011-11-04 09:34:00 來源:


“農(nóng)家圖”中的主人公就是段康建,今年40歲,家里有六十多歲的父母、妻子和上中學的一雙兒女,每年霜降之后是他們家最忙碌的時候,父母和妻子去地里刨紅薯,段康建將挖回來的紅薯進行篩選打粉,做粉條的工作從這里拉開了序幕。
談起打粉面、做粉條,段康建便打開了話匣子:“記得很小的時候就愛看師傅做粉條,還常常和小伙伴們趁師傅不注意從鍋里撈一把嫩嫩的滑滑的粉條放進嘴里吃著玩,那可是童年最開心的事情。從那時起我就和粉條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村子里那會兒就有粉房,不上學了以后每到做粉條的季節(jié),就圍著師傅轉(zhuǎn),慢慢地耳濡目染就學會了這門手藝?!?
段康建邊干活邊給我介紹:“早些年在生產(chǎn)隊里干,后來實行聯(lián)產(chǎn)承包后我就給有粉房的人家干,那時候一天能掙一塊錢,后來增加到五塊十塊,滿打滿算做粉條也有20多年了,3年前開始自己干,堅持做不含添加劑、不摻其他粉的純紅薯粉條,賣起來都很搶手,每年我們家的粉條都是早早就買完了??粗约鹤龅姆蹢l有那么多人來買,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段康建說:“要想做出好吃的手工粉條,那個環(huán)節(jié)都馬虎不得,紅薯要精挑細選,洗干凈后通過粉碎機打成漿,過濾沉淀,每過濾一次要一天一夜,把制好的粉放到缸里后,再用篩子過兩遍,反復沉淀清洗,經(jīng)過兩天兩夜之后,這些粉才能裝進吊包里瀝水之后再進行晾曬或烘烤,這些都是前期的準備工作。接下來是下粉條,對于溫度有特別的要求,一般都是在-5℃左右才能適宜下粉條。下粉條的關鍵是打淀和面,要把打好的淀粉放入特制的瓢里,一只手用布纏在瓢把兒上,另一只手不停地捶打瓢把,依靠震顫的力量來控制粉條的粗細,然后放進開水里煮過再撈進涼水里冷卻之后,用手盤成框掛在木棍上,粉條成型后先凍過再晾曬,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市場上銷售的粉條?!币桓蹢l的出爐,不能說是千錘百煉,但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天寒地凍之日,正是下粉條的最佳之時。一根根晶瑩剔透的粉條里都浸透著制粉師傅的心血和汗水,是制粉師傅用心良苦、百般呵護才能從紅薯變成粉條。
談起做粉條的過程,段康建興致勃勃,說到規(guī)模生產(chǎn)和今后的發(fā)展卻皺起了眉頭。他有些擔憂地說:“第一是原料問題。土地不管種什么莊稼,都要不斷地進行倒茬,像我們家的地現(xiàn)在就不行了,再種紅薯不但產(chǎn)量不高紅薯還生病,收購紅薯除了增加成本以外,附近的村民種的也不多。第二是沒有形成規(guī)模。雖然我們村做粉條的歷史悠久,傳統(tǒng)手藝不錯,做出來的粉條是純正的綠色食品,質(zhì)量好。眼下雖然不愁銷路,但是價錢上不去,產(chǎn)量也有限,加上做粉條的程序復雜要求高,上了年紀的人干不動了,年輕人又覺得干這行太辛苦,收入不高,只有像我們這些中年人才不得不干。平時種些菜,秋天打粉,冬天下粉條,雖然每年一家人忙忙碌碌能掙上六七千塊錢,但心里還是放不下、舍不得把這手藝丟了。農(nóng)閑的時候也曾去其他地方考察過,想把這個產(chǎn)業(yè)做大做強,但是由于需要投入的資金太多,我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記者 鄭麗萍

  【責任編輯: 劉靜】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