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難之時顯英雄本色 乘風破浪有搶險先鋒
黃鉆剛:用堅守和奉獻譜寫為民篇章
救援路上
臨汾新聞網訊 道路受阻,農田被淹,群眾被困……危急關頭,一抹暖心的“橙色”逆流而行,沖鋒在前。面對險情災情,襄汾縣消防救援大隊大隊長黃鉆剛帶領救援隊伍緊盯汛情災情,前置救援力量,筑牢了防汛救災的“鋼鐵長城”。
責任在肩 反應迅速
每一次救援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每一次都是與時間的賽跑,根據(jù)氣象部門預測,襄汾縣境內9月22日至28日將迎來強降雨,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在9月24日13時啟動三級防汛應急響應機制。險情就是命令,黃鉆剛按照等級響應機制,提前安排前置執(zhí)勤力量,分別在雞鳴山社區(qū)、疾控中心、豁都峪入汾口開始巡邏,把災情及時上報指揮部進行匯總,26日集中接到報警是在凌晨0:45至早上6:00,主要集中報警是星原鋼鐵廠附近汾河段、紗廠路、柴寺村這三個地方,他緊急調配,派出了5輛車28人4輛舟艇、攜帶1000多米繩索,3個拋投器趕赴現(xiàn)場,在現(xiàn)場他根據(jù)險情分點部署救援力量,各個隊長帶隊展開消防救援。
沖鋒在前 連續(xù)作戰(zhàn)
汛情以來,黃鉆剛連續(xù)奮戰(zhàn)二十幾個日夜,一直打頭陣、沖在前,強化了使命在心、重任在肩、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疏散群眾236人,充分展現(xiàn)了“最美逆行者”的風采。
最讓黃鉆剛難忘的是柴寺村的搶險救援,因為情況不明,被困人員人數(shù)不詳,一邊要進行摸排,一邊要趕緊組織力量救援。但是當時水已經齊腰深,水深已達到一米五左右,面對道路情況不熟悉,有沒有枯井、地窖,包括村里有沒有斷電,人員被困在什么地方、怎么進去,這些都是存在的困難。經過了解情況,綜合分析后,他組織消防員分兩組,一組是在河對岸利用拋投器拋擲繩索,另一組利用舟艇進去探索,實施救援,依靠墻體,依照參照物摸索前進,在柴寺村先后分兩批救出了9名被困群眾。
風雨無阻 義無反顧
救援中,險情現(xiàn)場沒有多余時間去猶豫,黃鉆剛始終把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現(xiàn)場道路狹窄泥濘,別說負重,就是空手也很難前進,黃鉆剛帶領消防隊員一次次踏入泥水中,咬牙摸索前進,義無反顧投入到救災現(xiàn)場當中。
水情減退以后,留下了大量淤泥、積水與垃圾,為使群眾盡快恢復正常生活工作秩序,黃鉆剛帶領消防隊員采取分片包干、責任到人的形式開展清淤工作,充分發(fā)揮了應急救援主力軍作用,幫助受災群眾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迎賓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長劉達這樣評價黃鉆剛,“他有很高的工作熱情,兩年多的時間沒有休過假,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崗位上;他有很強的工作責任心,如果遇到一些人員被困的警情,處境困難,他都會第一時間到場;在這次強降雨搶險救援中黃鉆剛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進行協(xié)調指揮,而且對人員進行科學調配,保證了每一次搶險救援及時有效,保障了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p>
“腳下有泥,心中有光”,這是同事們評價黃鉆剛的話,黃鉆剛也成了此次防汛救災中“風雨擺渡人”的鮮明符號。
黃鉆剛說:“哪里有危險,我們就出現(xiàn)在哪里;哪里有困難,我們就戰(zhàn)斗在哪里,我們消防救援隊伍是同老百姓貼得最近、聯(lián)系最緊的隊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難,給人民以力量,永遠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永遠是我們這支隊伍存在的意義和價值?!?/p>
黃鉆剛用鐵的紀律打造鐵的隊伍,錘煉過硬本領,提升專業(yè)能力,聞警即動、沖鋒在前、敢打必勝,始終奮戰(zhàn)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永遠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wèi)士。(王曉平 馮顯婷 毛梓婷 郭浩東)
曹春雷:在防汛救災中詮釋使命擔當
轄區(qū)巡邏
臨汾新聞網訊 “現(xiàn)在咱們在的位置就是全縣汾河最低的地方,前面那是咱公園管理處和鉆井隊,這邊就延伸到咱這個橡皮壩,這邊就出了汾河的濱河公園了,這是當時縣里汛期最嚴重的一個地方。”
每天晚上,曹春雷都會到轄區(qū)的水庫、堤壩進行巡查并仔細做好記錄,為災后防御和災后修復工作提供基礎資料。
曹春雷是襄汾縣應急管理局應急救援股股長、應急救援隊隊長,自今年入汛以來,他為了確保全縣安全度汛,始終戰(zhàn)斗在防汛救災第一線。
9月22日,應急局接到防汛指揮部指令,曹春雷立即帶領襄汾天龍和藍天救援隊,協(xié)助消防大隊奮戰(zhàn)20個晝夜,先后參與霸王峪排水泄洪、豁都峪古城西段車輛落水打撈救援、三官峪紗廠路口搶險救援;并調集人員逐戶排查,組織了汾河、豁都峪、三官峪沿線群眾撤離疏散。
他每天不是在巡邏堤壩的路上,就是在搶險抗災的第一線,始終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全身心投入到與雨水泥水“打交道”的工作中,從不離開防汛救災一線。
險情最嚴重的時候,正是他最忙碌的時候,在霸王峪排洪任務完成后,他又迅速趕到縣城紗廠路段,水位上漲時,兩名60歲老人騎電動自行車艱難前行,被急流沖入河溝,曹春雷立即組織天龍救援隊、消防大隊的人員,帶領一輛裝載機,前往救助,通過40分鐘的水中奮戰(zhàn),將兩名老人安全救出,在第一時間聯(lián)系醫(yī)療救護人員送往醫(yī)院。
他是一個粗莽的漢子也是一個細心的人,連續(xù)的工作,使他全面掌握了雨情水情動向,通過科學研判,在救援救助過程中能夠爭取最佳搶險時間,保障群眾安危。他說,作為應急救援隊隊長,感覺自己肩上的責任很大,只要組織需要我,我就時刻堅守在崗位上。
在忙碌完防汛防澇、應急救援等工作后,曹春雷立即下沉鄉(xiāng)鎮(zhèn)第一現(xiàn)場,開展救災救助工作摸底、調查、核實;深入受災群眾家中,了解他們的生活困難情況,問詢救助需求,研判救助時限。
曹春雷說:“我將組織對受災群眾、孤寡老人、貧困戶發(fā)放救災物資,為全縣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保駕護航?!?/p>
險情面前,曹春雷始終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使命擔當,把自己當成一顆螺絲釘,迎難而上,哪里需要就出現(xiàn)在哪里;哪里險情沒有排除,就死守在哪里;哪里群眾還沒有安全轉移,就“釘”在哪里。他完美詮釋了守初心、擔使命的時代精神。(王曉平 馮顯婷 毛梓婷 郭浩東)
郭高升:“三心”躬耕“三農”
技術指導
臨汾新聞網訊 今年,襄汾縣遭遇最強降雨,給農作物收獲與播種帶來困難,為盡快恢復農業(yè)生產,奪取全年農業(yè)豐收,襄汾縣委聯(lián)系農業(yè)專家、市高層次人才、農民技師郭高升把災后農業(yè)培訓小課堂開到了田間地頭,為種植戶恢復生產把脈支招,為搶抓時機救災補損做出貢獻。
從弱冠之年,到年逾古稀,他堅持40多年侍弄莊稼地,癡心于雜糧種植,培育小麥新品種8種,研究“玉米葉齡管理栽培”和“玉米紅蜘蛛防治”方法2種,推廣示范種植玉米8萬余畝,增產630萬公斤,被當?shù)乩习傩辗Q為“襄汾的袁隆平”“玉米奇人”。
潛心·矢志不渝攻難關
20世紀60年代初,食不果腹讓郭高升真切地體會到糧食的重要性,為此他萌生了一個念頭:“家里缺啥都行,就是不能缺糧食”。1966年,郭高升高中畢業(yè)后回家務農,在生產隊勞動之余,“鼓搗”嘗試糧食高產種植技術,此后的20多年間,郭高升大部分時間都交給了“玉米”,2000年左右,靠著自己一個個碼起來的一系列翔實可靠的數(shù)據(jù),逐步摸索總結出了“玉米高產葉齡管理模式”,畝產達到1160公斤,比之前翻了一番,他潛心鉆研的“玉米葉齡管理栽培”“玉米紅蜘蛛防治”方法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技術,受到市縣領導的高度重視,授予他“科技狀元獎”榮譽稱號?;ㄩ_兩朵,比翼齊飛。在玉米高產技術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郭高升又把目標瞄準了雜交小麥領域,從2009年無意發(fā)現(xiàn)的幾株變異超大穗小麥,到2012年提純、復壯、雜交,歷經三年多辛勤汗水的澆灌,郭高升先后培育出8個小麥新品種,其中兩個品種穗長達到13厘米,穗粒達到100粒,在襄汾的永固一帶小麥畝產最高達1600多斤,打造了名副其實的“超級小麥”!
初心·一心為民搞推廣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2007年,郭高升注冊了南賈高升玉米種植專業(yè)合作社,主要從事玉米新品種引進、試驗、種植、新技術培訓、高產技術示范推廣、玉米營銷、合作社,他組織村民建立了南劉千畝高產玉米示范區(qū),為社員提供“五統(tǒng)一”服務管理,即統(tǒng)一引進新品種、統(tǒng)一播種、統(tǒng)一肥水管理、統(tǒng)一指導、統(tǒng)一組織購進農業(yè)生產資料,當年示范區(qū)1000畝玉米畝產平均達1050公斤,畝均增產200公斤以上,帶動襄汾縣南賈鎮(zhèn)及周邊鄉(xiāng)村3213戶農民種植玉米1.2萬畝,輻射區(qū)人均增收400余元。同時,他聘請省、市、縣農業(yè)專家,對社員進行合作社經營方略、玉米種植、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硬茬免耕播種等知識培訓,年培訓人數(shù)達8500余人次,增效631萬元以上,輻射帶動周邊縣市種植面積達20萬余畝,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隨著郭高升“玉米葉齡管理高產栽培技術”的美名遠播,每年來自贊比亞、摩洛哥、朝鮮等國家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2012年11月,市農委在全市推廣郭高升的玉米葉齡管理技術。多年來,郭高升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山高路遠,誰家玉米出了問題,一個電話,他就一準出現(xiàn)在誰家地頭”。
礪心·危難之時顯身手
2018年,71歲的郭高升被破格吸收為中共黨員。從此,郭高升的勁頭更大了,服務農民的心勁更足了。2019年,郭高升不顧70多歲的高齡,義無反顧、挺身而出、主動請纓,冒著嚴寒堅守在村口監(jiān)測執(zhí)勤第一線,與全村黨員一道,為群眾筑起了堅實的“銅墻鐵壁”。他不喊累、不叫苦,積極參與人員摸排,大力宣傳防疫知識,幫助群眾測量體溫。面對村里防疫物資緊缺狀況,他多方聯(lián)系,自掏腰包購買了防疫口罩、消毒臉盆等緊缺物資;他把自己種植、加工的900多公斤無公害面粉無償捐獻給縣里,“咱是共產黨員,就要有思想覺悟,什么事都得干在前頭、走在前頭”。
40多年間,郭高升潛心攻關、初心為民、礪心奉獻,收獲了一系列榮譽:中國科協(xié)“百名優(yōu)秀農村基層科技工作者”、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山西省勞動模范”“三晉英才”、臨汾市“市長創(chuàng)新獎二等獎”“首屆平陽工匠”等榮譽稱號。
面對這些榮譽,郭高升壯心不已,他說:“下一步,我將繼續(xù)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奉獻‘三農’、務實‘三農’、拼搏‘三農’,奮力農業(yè)技術,力爭玉米畝產超1000公斤、小麥畝產超800公斤,為實現(xiàn)農業(yè)強、農業(yè)美、農民富做出應有的貢獻?!?王筱)
李德寶:捐款十萬獻愛心
免費培訓
臨汾新聞網訊 連日來,面對嚴峻災情,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聞“汛”而動,慷慨解囊,紛紛捐款捐物,奉獻人間大愛,勇?lián)鐣熑巍?/p>
來自山東德州的李德寶,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10萬元,為襄汾縣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貢獻力量。
李德寶其實并不富裕,幾年前他在老家創(chuàng)業(yè)失敗,他父母在山東靠掃地為生,每個月收入僅有400元,年收入不到5000元,生活很拮據(jù),為了給父母孩子更好的生活,他只身一人來到襄汾,開了一家推拿理療店。
李德寶說:“我在襄汾工作兩年了,早已把襄汾當作第二家鄉(xiāng),看到家鄉(xiāng)人民受災這么嚴重,我感同身受,所以就想為家鄉(xiāng)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p>
看到襄汾經歷了有記錄以來的最強降雨。暴雨連連,引發(fā)了洪澇災害和地質災害隱患,受災區(qū)域很多房屋道路損壞、農作物損毀。
李德寶說:“我們這個店也是受災戶之一,當時政府要求必須撤出去,在酒店住宿的時候,我在新聞上看到咱們襄汾縣一些鄉(xiāng)鎮(zhèn)受災特別嚴重?!?/p>
了解到襄汾部分村莊受災嚴重,老百姓的農作物受損嚴重,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李德寶說:“因為我也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知道老百姓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玉米和小麥,尤其今年遭受這么大的災害,他們的經濟來源肯定斷了?!?/p>
經過反復的思想斗爭,李德寶內心萌生了一個想法,決定把自己省吃儉用打工存的錢捐給更需要的人。
李德寶說:“因為這10萬塊錢,我是計劃用于自己的房子和老家裝修,但是了解災情之后,我當即決定把10萬塊錢用到更有用的人身上,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
隨后,李德寶經過多方打聽,聯(lián)系到襄汾紅十字會,把打工賺的10萬元捐出,用于襄汾縣受災群眾的災后重建。
大水無情人有情。在公益的路上,無論何時出發(fā),無論貢獻大小,即使是綿薄之力,只要堅持做,也一定可以發(fā)光……
正是有這些愛心人士的溫暖行動,才能眾志成城,共渡難關。(劉穎 王筱)
平凡的英雄 可貴的品質
暴雨連連,汾河卷起千重浪;力挽狂瀾,干群同心抗天災!
2021年入汛以來,襄汾縣遭遇連續(xù)強降雨過程,尤其是8月30日至10月9日期間,降雨量達611mm,是歷年同期的5.6倍。縣境內汾河、三官峪、豁都峪等河溝相繼暴發(fā)洪水,汾河過境洪峰流量達1400m3/s,超過了1996年1080m3/s洪峰流量。
降雨時間長、累計水量大、覆蓋區(qū)域廣、風險隱患高……面對有記錄以來的最強降雨的嚴峻形勢,襄汾縣干群攜手,積極投身抗洪救災一線,發(fā)揚不怕苦累、不怕疲勞、不怕犧牲的精神,眾志成城,頑強拼搏,與時間賽跑,快速響應緊急救援,堅守防汛抗洪救災第一線,涌現(xiàn)出一批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先進事跡,書寫了洪水無情人有情的人間大愛。
他們是臨危不亂保家園的黨員干部,是色彩鮮亮的“志愿者”,是身先士卒的“火焰藍”,是“家鄉(xiāng)有難 我要參戰(zhàn)”的游子,也有平凡普通的老百姓。他們沒有豪言壯語,甚至沒有留下姓名,他們或平凡或偉大,或樸實或華彩的身影,是暴雨中受災群眾的希望,是洪水沖不垮的堤壩,是全縣人民的驕傲。他們,沒有條件,沒有要求,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他們奮戰(zhàn)的身影,哪里有需要,他們就挺身而出。在這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衛(wèi)戰(zhàn)中,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愛家園、愛故土”的高貴品質,見證了“災難無情人有情”的溫暖與感動。洪水無情,人間有愛。讓我們感謝他們、祝福他們,并去學習他們。
雨停風住,需要重拾信心和決心,進入動員全縣上下全面開展災后重建階段。在縣委、縣政府發(fā)布《關于助力防汛救災愛心募捐倡議書》后,縣四套班子領導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全縣黨員干部積極響應,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和企業(yè),踴躍獻愛心、送溫暖,在全縣形成了捐贈熱潮和抗災救災強大合力,再次涌現(xiàn)出一批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他們心中有光,勇挑重擔,以己之力、盡其所能,唱響了扎實開展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主旋律。在風雨歷程中的偉大力量,必將凝聚起襄汾縣高質量發(fā)展的強大合力。
衛(wèi)博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