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增發(fā)——翼城“花鼓十三紅”

2018-06-07 23:52:47 來源:臨汾新聞網   瀏覽次數(shù):

    臨汾新聞網訊 張增發(fā),男,1930年生,翼城城關鎮(zhèn)(現(xiàn)唐興鎮(zhèn))封比村人。自幼生活在這個花鼓盛行的村莊里。每年村里鬧社火,老藝人們高超的花鼓技藝,深深地刻在他的腦海里,從小就喜歡這種傳統(tǒng)文化。張增發(fā)12歲時,拜當?shù)鼗ü母呤掷顏碣F為師,開始了他的花鼓生涯。張增發(fā)勤奮好學,不怕吃苦,僅僅一年功夫,就擔當了領舞角色進縣城參加元宵節(jié)社火表演,他頭扎朝天小辮,站在一人高的雙杠上如履平地,動作瀟灑、帥氣,鼓聲響亮,造型優(yōu)美,轟動縣城,名聲大震,被人們稱為“花鼓十三紅”。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紀元。黨和國家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高度重視,為他傳承翼城花鼓技藝增添了無窮的力量。他訓練更加刻苦,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技藝日漸純熟。

    為了使自己走上更高的舞臺,張增發(fā)遍訪翼城花鼓高手,虛心學習他們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練就了一身絕活兒,從一鼓到多鼓,從平地到杠上,無不信手拈來。重要節(jié)日和廟會,常常活躍著他的身影。在高高的杠子上,他輕松自如,踢腿掏打、擰身轉腰瀟灑飄逸。在地上表演更是精彩,身體不停地騰、跳、跺、碾,雙手揮舞鼓槌,快速地掏腿繞腰猛敲鼓面,引來滿場喝彩。

    張增發(fā)的花鼓藝術風格可概括為:鼓點清脆爆響,動作瀟灑奔放,粗獷不失活潑,剛中有柔,柔中帶剛,氣勢恢宏。同時,他還十分注重面部表情,總是以幸福的笑容、真摯的情感傳遞著他對黨和祖國、對美好生活的歌頌,因而他的表演能引起觀眾共鳴。

    張增發(fā)一生酷愛花鼓藝術,為花鼓的傳承發(fā)展傾注了巨大的心血。他打破“花鼓技藝傳男不傳女”的陋習,頂著重重責難和巨大壓力,率先在封比村培養(yǎng)了一批女子花鼓手。對傳統(tǒng)套路進行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去掉“女苗子”和“丑角”,改為男女鼓手輪番上陣再混合對打,動作幅度由小到大,節(jié)奏由緩變急,氣氛由低到高,給人一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美的享受。在實踐中張增發(fā)總結出了一套科學的擊打方法,對各個動作起了名稱,如“饅頭槌”推拉槌”拐槌”勾槌”亂翻槌”等等。對常用舞姿也一一規(guī)范了名稱,形象、好記、易學,很受學員們的歡迎。

    為使翼城花鼓在更大的范圍傳播,張增發(fā)對上門學藝的單位和個人總是有求必應。

    1961年,山西歌舞團先是派演員到封比村跟他學習花鼓技藝一個月,之后又邀請他到省歌舞團擔任花鼓教師一年有余,使土生土長的民間舞蹈登上了大雅之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先后應省內大同市、雁北地區(qū)(部分縣)、襄垣縣、萬榮縣(現(xiàn)屬運城市),省外天津市歌舞團、陜西、河南等十多個文藝單位邀請傳授花鼓技藝,使古老的花鼓之樹根扎神州大地,譽滿四面八方。

    張增發(fā)矢志傳播花鼓文化的無私精神,得到了黨和人民的高度贊揚。1956年春節(jié),以張增發(fā)掛帥的封比花鼓隊在翼城社火節(jié)上被評為一等獎,同年他又代表山西參加了全國二十四省市民間藝術大會,他表演的花鼓節(jié)目技壓群芳,被評為優(yōu)秀節(jié)目還拍成了電影;1984年在太原舉辦的“山西省歌頌偉大祖國文藝調演”中翼城花鼓榮獲集體表演獎,他個人榮膺表演一等獎。1983年張增發(fā)被吸收為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會員。

    (董文達)


     

責任編輯:付基恒

上一篇: 隰縣秦東明:行走在大山深處的醫(yī)者

 

下一篇:沒有了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