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他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只要事關村里的事,無論雪雨風霜也擋不住他前行的腳步,縱然跋山涉水,縱然披星戴月。
他是農(nóng)民眼中的“熱心腸”。“只要我能做到,再苦再難也要做到最好”,這是他對父老鄉(xiāng)親的承諾,也是他多年來恪守的人生信念。
他就是蒲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駐太林鄉(xiāng)河底村幫扶工作隊副隊長王元勝。在擔任駐村干部領隊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王元勝用心血和汗水澆開了河底村幸?;?、希望花。在他的帶領下,河底村9個自然村的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從駐村前2015年的2660元,有望到今年年底提高到4000元以上。今年2月,王元勝榮獲全省“ 脫貧攻堅獎貢獻獎”。
帶著希望和重托,他踏上河底這片熟悉的土地……
在過去的幾十載春回冬去中,王元勝的工作職責分工有過太多的變動,惟一沒有想到的是,有一天他會被下派到生他養(yǎng)他的故土去搞扶貧工作。
2016年,對王元勝來說注定是生命中不平靜的一年。這一年,53歲的王元勝在蒲縣交通運輸局已堅守奮斗了34個春秋,榮譽滿滿,成績斐然;這一年,已經(jīng)是副局長的他,響應縣委的號召,被局里指派到河底村擔任幫扶工作隊副隊長;這一年,他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兩個子女都因生了小孩,需要他們的照料,然而面對重重考驗,王元勝毅然絕然地展現(xiàn)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本色,硬是不顧親友的勸阻,果斷接受了這一神圣任務!
十月的天,秋末冬初,無邊落葉在空中隨風飛舞。初次以一名扶貧干部的身份踏上這片故土,王元勝百感交集,所到之處、所見之物都會勾起他遙遠的親切的記憶。尤其是見到孩童時的好友以及七大叔八大姨還在溫飽線上掙扎,心里悲喜交加。說悲,是因為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親人和父老鄉(xiāng)親依然這么貧困;說喜,是因為年過半百的他終于有機會為這片故土做點什么。到任后的第二天,王元勝就開始馬不停蹄走村入戶,雖然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但沒想到,河底村委所轄9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全村266戶897口人,耕地面積4000余畝,人均收入2660元,尚未脫貧的仍有101戶324口人,貧困率達36%。一系列的數(shù)字、一幕幕的見聞、一樁樁的苦訴深深刺痛了他柔軟的心,一個信念在他心中萌芽:“一定要讓父老鄉(xiāng)親盡快富起來!”
肩負責任和使命,他引領村民跋涉在脫貧路上……
最初的那些日子里,王元勝徹夜難眠,一閉上眼,無數(shù)的感嘆號與問號就在大腦中高速飛轉,撕扯著他的神經(jīng)。難眠之夜,他吐著煙圈一遍遍地看著登記在冊的每一個人名和每一條有關信息,產(chǎn)業(yè)單一、觀念落后、素質偏低、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等困擾著河底鄉(xiāng)親的系列問題,讓他坐立難安。最初的那些日子里,他帶著村兩委班子,起早貪黑地走遍了9個村的角角落落,吃在農(nóng)家,住在農(nóng)家,村民們也著實感受到了他的真幫助、實扶貧,打心眼里愛戴他、感恩他。
為了在農(nóng)忙時節(jié)不打擾村民,更為了讓整個幫扶隊吃住無憂、“沉得下、守得住”、全身心地投入幫扶工作,王元勝首先決定在村里安營扎寨。這一舉措深受幫扶隊隊員的贊同,也為幫扶隊以后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思忖,王元勝有了主線:抓黨建、強基礎、促發(fā)展。有了這條主線,他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工作。
黨建凝聚民心,改善黨的基地建設勢在必行!然而,迫在眉睫的困難是手頭沒錢。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為了籌措資金,王元勝多次跟局領導溝通、請示,多次親自深入富家凹煤礦“談判”,靠著一套“嘴皮子功夫”,終于得到了縣交通運輸局10萬元和富家凹煤礦10萬元的資金支持。有了這筆資金,讓河底村黨支部得改頭換面,硬軟件設施得以改善,這一舉措,激發(fā)了該村全體黨員干部主動作為的熱情,一面嶄新的黨旗飄揚在河底村的上空!
要致富,先修路。作為一名“交通人”,王元勝更清楚路的重要意義。走在河底村委的9個自然村中,提起王元勝,可謂家喻戶曉。“從規(guī)劃路線、招投標到施工管理,他事必躬親。”駐村干部張睿君清楚地記得,那是2016年11月,為了規(guī)劃樓崖底和灰土洼兩個村的路線,王元勝強支著疲憊的身體,邁著沉重的步子,帶領專業(yè)技術干部沿著羊腸道翻山越嶺,徒步十多公里,汗水浸濕全身。當他們到達村里時,聞訊趕來的村民高興地說:“我們的路終于有希望了!”看著那一雙雙滿懷期待的眼睛,王元勝忘記了疲勞,忘記了困難。之后,他多方爭取到了106728元的資金,硬化砼路面1880平方米,鋪就了一條“希望之路”,解決了兩個村老百姓日常出行難的問題,“有女不嫁灰土洼”自此成為歷史。如今,在王元勝的帶領下,武家崖、李子坪、道角等幾個村排水不暢的問題得以解決,9個自然村村民三輪車出入田間地頭再不是問題,各村都修建了垃圾池,家家戶戶栽樹種花,“清三堆”“治三亂”“美三口”環(huán)境整治活動轟轟烈烈……王元勝把河底當作自己的家,與當?shù)馗刹咳罕娨黄鹂喔蓪嵏?,短短時間內,河底村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百姓們喜在臉上,樂在心里,都說“多虧村里來了幫扶干部王元勝!”
增加貧困戶收入,發(fā)展村集體經(jīng)濟,是王元勝干的又一件大實事。建設新農(nóng)村,既要“輸血”幫扶,也需要培育“造血”功能,王元勝深諳這一道理。為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他和隊員們廢寢忘食摸實底、查原因,按照“人均2頭牛、戶均2畝構樹”的精準脫貧思路,通過“四議兩公開”確定特困戶20戶,并響應縣上產(chǎn)業(yè)扶貧政策和構樹養(yǎng)牛的號召,2016年通過局機關人員捐資,壓縮辦公經(jīng)費等措施千方百計籌措資金16萬元,給貧困戶每戶購買了一頭能繁母牛,徹底解決了貧困戶的后顧之憂。并籌資20萬元購買了30頭育肥牛,用于發(fā)展5個村民小組集體經(jīng)濟。今年,王元勝的目標是:再籌措50萬元購買50頭育肥牛,發(fā)展壯大河底村集體經(jīng)濟。同時,籌措20萬元平田整地落實構樹種植面積500畝。
現(xiàn)任河底村第一書記的喬潤萍也是交通運輸局副局長,說起王隊長的治村理念,喬潤萍豎起大拇指:“他讓我們認識到一個強大的村集體經(jīng)濟對新農(nóng)村建設的重要性。在他指導下,河底村在鼓勵村民規(guī)模發(fā)展構樹、養(yǎng)牛,積極協(xié)調農(nóng)村公路建設及養(yǎng)護崗位、扶持貧困人口就業(y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p>
常懷質樸的情感,他甘做河底農(nóng)民的兒子……
貧困戶辛燕平,2010年因傷致殘,高位截癱,生活不能自理,雪上加霜的是,他的父親早已去世,姐姐也因車禍身亡,只剩下六十多歲的老母親相扶左右。在最初了解到辛燕平的情況后,王元勝第一時間給他送去了急需的紙尿褲,并囑咐鼓勵他說:“我就是你的大樹,永遠在你的身后!”
就在工作隊發(fā)放“扶貧牛”的前幾天,一場大雨悄然而至,無情地將辛燕平家院子里用來養(yǎng)牛的土胚房沖塌了。正值無奈之時,王元勝趕到了他家里,隨即找人歷時十余天,出資2萬余元,幫辛燕平家翻新了5間66平方米的牛舍。2016年的整個冬天,對于辛燕平全家來說,那真是一個暖冬!
河底村任建平、郭忠義等6戶村民不會忘記,在他們手足無措之時,是王元勝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貸款39萬元,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孤兒李雪軍、五保戶李德勝不會忘記,在他們最需溫暖和關懷的時候,是王元勝帶頭捐衣捐物,讓他們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愛;重病患者任福保等人不會忘記,在新春佳節(jié)來臨之即,是王元勝帶著真情與祝福,將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送到了他們家中;孤寡老人雙新旺、意外傷殘貧困戶任龍龍不會忘記,在他們孤苦無依之時,是王元勝主動帶頭捐款3000余元,讓他們走出困境,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我是河底農(nóng)民的兒子,我要為河底農(nóng)民辦事。”這是王元勝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只要是村民希望他做的,他都竭力去做。駐村不到一年時間里,他從“城里人”變回了“村里人”,滿是泥濘的田間下得去,臭氣熏天的豬圈往里鉆,粗茶淡飯吃得香!
如今,走在河底村的田間地頭,看著父老鄉(xiāng)親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王元勝心氣更足了。翻過成果累累的一頁,新的惠民實事又擺在桌上:打通通往河底、蒲伊“講道臺”的15公里旅游公路;開通通往太林至蒲伊、河底的4.8公里“連心路”;修通河底通往背家坡村的“致富橋”;投資16萬元,維修支部院子、文化廣場、衛(wèi)生所、圖書室等;開展系列尊老愛幼、鄰里友好、家庭和睦等活動……
河底村的信息越來越暢,河底村的脫貧路越來越寬,王元勝幫扶村民致富的事跡也越傳越遠……(荀麗)
責任編輯:實習編輯李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