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郝永貴是一位老兵,1965年3月從浮山縣陳家溝走進軍營。他是一位學者,1979年轉業(yè)到山西師范大學后勤基建房產科,擁有數(shù)項發(fā)明與專利。他還是一名有數(shù)十年黨齡的黨員。退休后,郝永貴執(zhí)意回到闊別已久的陳家溝,那里有他的童年,有他永遠的記憶。
不久前,記者在青山綠水環(huán)抱的陳家溝見到了郝永貴。
山溝里曾有古建筑群
“山水拱秀,松柏交陰,距縣城50里有烏龍尊神洞府?!边@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烏龍洞廟石碑上的記載。郝永貴向記者講述了老槐樹、千年松、烏龍廟的傳說:原來廟址選在山頂上,所有的建筑材料都運到山頂上,有一天,突然下起瓢潑大雨,建筑材料順著坡滑到了廟址的下方。于是,村民就在山根底下建起了五五制的四合院廟宇。如今這個廟宇只剩下殘存的遺址,稱為上院?!毖販舷蛏钐幉叫写蠹s有50米左右,有一個石窯。郝永貴說,這個石窯下方有泉水,但從不外溢。這就是傳說中的烏龍洞,這里先有烏龍洞,后有廟宇。在距離此地25里地的茯嶺山有一口井,將雞從井口扔下去其雞毛會從烏龍洞口漂出。
往密林深處走,有一個下院,那是山西新軍決死三縱隊的炸藥廠,炸藥廠在碾磨炸藥時還曾發(fā)生過爆炸。
郝永貴腿腳不便,便讓一當?shù)卮迕褚I記者與原浮山縣武裝部部長魯生岱,沿著林中小路來到下院。五孔土窯洞已經面目全非,洞口被塌方的土埋沒,巨大的石頭分布在炸點周圍的山坡上。當年熱火朝天的抗日軍工生產場景只能變成回憶。
銘記英烈留住抗日文物
“這個碾盤雖然在事故后變成了兩半,但炸藥廠并沒有放棄生產。發(fā)生爆炸的時間是1942年6月14日,犧牲了三名八路軍戰(zhàn)士,炸死了一頭毛驢。父親郝玉泰將一朱姓和潘姓傷員領到家中,由母親(劉氏)照顧?!痹趶臑觚埗捶祷氐穆飞虾掠蕾F講述著。
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和解放戰(zhàn)爭序幕的拉開,這里成了我軍的大后方,父輩們說,下院的炸藥廠發(fā)生事故后,很快恢復生產,解放臨汾時,從陳家溝向前線運去5噸炸藥。
臨汾解放后,陳家溝的生產工具還相當落后,磨面用的是石磨,碾米沒有碾子,村里人就將下院的那塊留有爆炸痕跡的轆轤和碾盤移到村里,附近的人家都到陳家溝碾米,有時還要排隊。
郝永貴說,直到1965年參軍前,每年的6月14日,全村男女老少都會不約而同到下院祭拜3名八路軍英烈。
幾位村民介紹,郝永貴當兵離開家鄉(xiāng)后,陳家溝通了電,碾盤、石磨被村民遺棄。郝永貴回到村里后告訴村民,碾盤、石磨是有故事的,不論花多少錢也要找到。于是,大家將埋碾盤的地方告訴他。郝永貴雇用挖掘機將石碾挖出來。
郝永貴將記者領到他兒時居住的窯洞,指著兩塊半圓形石碑及碑下的磨盤說,母親在世時告訴他,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母親與陳家溝的婦女們就在烏龍廟的下院磨面支援前線。兩塊半圓的石碑拼在一起就是磨盤。
記者在《三晉石刻大全(浮山卷)》中看到,做磨盤的兩通殘碑,一通是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修西樓碑,碑板高122厘米,寬60厘米,厚6厘米;一通是地契碑,紀年不詳,碑板高122厘米,寬60厘米,厚6厘米。
“陳家溝的碾盤、石磨有故事、有歷史,我們不能遺棄,更不能忘記為新中國獻身的英烈們?!焙掠蕾F感慨萬千。
記者王隰斌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