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市委組織部駐奇奇里村的“第一書記”,他讓大山深處的農(nóng)民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他叫郭若橋,農(nóng)民說他是——
奇奇里的“橋”
臨汾新聞網(wǎng)訊 新年第一天,記者冒著嚴寒、踏著積雪歷經(jīng)4個小時翻山越嶺,來到了國家級貧困縣——永和閣底鄉(xiāng)奇奇里村,當提起郭若橋,村民們紛紛說:“這是個好娃!”
郭若橋坐在炕頭,一邊包餃子,一邊笑著說:“大媽,你看我這餃子包得好不好?”霍芳蓮說:你為村里辦的事兒都好,就是這餃子包得不好,大媽教你包餃子?!?/span>
在永和這個核桃香、棗兒甜的山溝溝、土坎坎的大山深處,有一個讓村民們疼著、愛著、寵著的城里娃,他經(jīng)常與村民聊家常、談發(fā)展,親如一家人。
剛駐村時,他走在進村的羊腸小道上、住進昏暗潮濕的破窯洞里、吃著簡單的“派飯”……這情景,看在眼里、酸在心里。為此,他下定決心大干一場,立志讓村民早日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于是,他白天挽起褲腿幫著村民干農(nóng)活兒,在田間喝著白開水,吃著饃饃就咸菜;晚上拖著疲憊的身體,將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含淚寫在日記里。困了,他就睡在村民的土炕頭上……
駐村一年多來,無論是修建通村公路,還是進城為村民賣棗;無論是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還是拓寬電商渠道;無論是搞旅游觀光,還是興辦農(nóng)家樂……這一樁樁、一件件的實事著實地感動著每一位村民。村民們說他是連接奇奇里村內(nèi)外的一座“橋”,奇奇里的村民們感激他,希望他在村里能再多干上一年,為村里辦更多的實事、好事!可他卻說:“這都是市委組織部給的平臺,更是駐村工作隊的成績,我只是借‘力’發(fā)‘力’,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
請讀者跟隨記者的鏡頭去了解郭若橋的故事……
天黑了,更冷了。郭若橋來到劉寧富家的棗兒堆跟前,叮囑他把紅棗貯存好,客商過幾天就來拉棗兒。劉寧富捧起一把棗兒,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棗兒豐收了,不愁賣了,大伙兒能過個好年啦!”
75歲的村民劉世英幾天沒有見郭若橋,到村委會來看他,并說:過年啦,想你哩,想和你說說話……”
劉記祥有祖?zhèn)鞯闹谱骼苯丰u技術(shù),郭若橋在他家吃“派飯”時發(fā)現(xiàn)了這門技術(shù),幫他設(shè)計包裝并銷售,劉記祥說:光賣辣椒醬這一項,我就能多掙6000多元呢。”
今年52歲的養(yǎng)羊戶劉香林,養(yǎng)了絨山羊220余只。他高興地說:開始養(yǎng)羊的時候,郭書記為我聯(lián)系貸款、籌資,前段時間,他還請來了畜牧技術(shù)員為我講解了很多養(yǎng)羊知識。”
記者 鄭曉軍 劉靜 王婧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