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正月初八,年味依然濃郁。在料峭的春寒里,不知疲倦的張永紅又騎著她的摩托車向著麻束村進發(fā)了。這是新年過后第一次下鄉(xiāng),她不僅隨身攜帶著疫苗藥品,還帶著給孩子們買的小玩具,還有給山里婦女捎帶購買的一些日常用品。記得年前最后一次下鄉(xiāng)時,房村一個懷孕的小媳婦悄悄在她耳邊嘀咕,姨,下次你來時給我?guī)c兒酸的吃的……
張永紅深入農(nóng)戶家中為幼兒接種。
張永紅是大寧縣疾控中心一名普通的接種醫(yī)生,自從1987年參加工作以來,腳踏實地、無怨無悔地奔波在昕水鎮(zhèn)12個自然村的田間地頭、農(nóng)家院落。筆者為她粗略算了一筆賬:28年來,在大山深處的田間小路上奔波了20多萬次,為山村嬰幼兒接種達6000余人次,多次被縣里評為優(yōu)秀接種醫(yī)生。
大公無私 摯愛接種事業(yè)
張永紅負責接種的12個自然村,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村民居住分散且對預防接種認識不夠,加之外出務(wù)工人員多,給她的工作帶來不小的困難。
參加工作初期,張永紅騎上自行車上山下鄉(xiāng),挨家串戶地給適齡幼兒接種,時刻不忘向村民宣傳預防接種的重要性。在蜿蜒崎嶇的土路上,她每次都是推著自行車走家串戶,連著用壞了3輛自行車。后來,愛人支持她工作,給她買了一輛摩托車,她便騎上摩托車在山里穿梭,干工作的勁頭兒更大了。每次下鄉(xiāng)時,她都要帶上一些糖果之類的幼兒食品和小玩具,為的是哄山里娃開心,順利安全地完成接種程序。張永紅最牽掛留守兒童和嬰幼兒,對這些孩子傾注了更多的關(guān)愛。房村的小晶晶剛滿3歲,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照管。張永紅每次下鄉(xiāng)都要看看這個遠離父母的小寶寶,和她一起唱童謠、玩游戲,還給她送上了一些小玩具。小晶晶逐漸對她產(chǎn)生了深深的依戀,每次打預防針時都十分乖巧,打完了還拉著她的手不讓她走。
張永紅每次下鄉(xiāng)時都要幫鄉(xiāng)親們捎帶購買一些日常用品,張大嫂的咸鹽和堿面、李二嫂的醬油陳醋、山嫂想吃的黃瓜和西紅柿……然后,騎上摩托車挨家挨戶送去。時間長了,鄉(xiāng)親們自然與她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他們了解了預防接種的重要性,知道這不光是為自家的孩子,而且也是為全村子孫后代健康著想的大事,所以非常支持張永紅的工作。工作28年以來,張永紅每年平均為200余人次適齡兒童預防接種,其中為流動兒童接種達百余人次,她分管的轄區(qū)兒童預防接種率達到99%,建證建卡率達到100%。由于她的接種技術(shù)過硬,從業(yè)以來未發(fā)生過一例醫(yī)療事故,年輕媽媽都親切地叫她“放心阿姨”。
任勞任怨 血汗灑遍山鄉(xiāng)
28個春秋,張永紅起早貪黑,跋山涉水,風雨無阻,匆匆行走的身影刻印在轄區(qū)群眾的心坎里。在事業(yè)和家庭二者不能兼顧的時候,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者。
2013年夏季的一天,張永紅騎著摩托車行駛在接種路上時,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摩托車一個打滑摔倒了,她跌落在山崖邊,后腳趾骨折,一陣陣鉆心的疼。摩托車不能騎了,張永紅忍著劇痛,背起藥箱,隨手摸過來一根樹枝,就這樣拄著樹枝一瘸一拐地走進村里,為有需要的嬰幼兒完成了疫苗接種。村干部見狀趕緊叫來救護車把她送往醫(yī)院,這時她受傷的腳趾已經(jīng)血肉模糊,醫(yī)生責備她來得太晚了,雖然盡力治療,但還是留下了后遺癥。后來醫(yī)院得知她的事情后,又為她實施了二次手術(shù),但由于骨折受傷嚴重,掉了一塊趾骨,手術(shù)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留下了終身殘傷。
按理說,這次教訓夠深刻了,可張永紅偏偏沒長記性,干起工作來還是那么不要命。2015年初冬的一天普降大雪,她二次摔傷了左腿膝蓋骨。縣醫(yī)院骨科的賀大夫讓她住院治療,可是,當時正是接種的關(guān)鍵季節(jié),她心里怎么放得下那些孩子呢?于是,她沒有聽從醫(yī)生的勸阻,第二天又偷偷下鄉(xiāng)了。事后賀大夫感慨地說:“張永紅真是個工作狂,明明膝蓋骨裂縫了需要住院療養(yǎng),可她還是要下鄉(xiāng)。這樣敬業(yè)的醫(yī)生真是少見!”
自從走上鄉(xiāng)村接種醫(yī)生的崗位以來,張永紅一天也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崗位,除了預防接種,她還順便給孩子們看病,成為山里娃健康的守護神。
淡泊名利 笑對人生萬象
樸實的打扮、不愛說笑的性格,雖已年屆五十,但因有一顆樂于助人的心,張永紅看起來分外精神。
多年來,張永紅不知疲倦地學習業(yè)務(wù)技術(shù),把對山里人的無限熱情化作精益求精的職業(yè)技能,從不錯過一次外出進修培訓的機會。2000年7月,她生了兒子之后還沒有過百天,就去臨汾參加接種培訓,回來時還買了許多業(yè)務(wù)書籍苦心鉆研。好在家人都很理解她,每次下鄉(xiāng)時,丈夫接送孩子,洗衣做飯,忙里忙外卻毫無怨言。別人說三道四時,丈夫這樣說:“讓她干吧!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這是她應(yīng)該做的!我全力以赴做好后盾也是應(yīng)該的!”
多年來,張永紅先后騎壞了3輛自行車、2輛摩托車,收廢鐵的商販幾次上門要收她的破自行車和摩托車,她卻舍不得賣掉。她總是說,這些車雖然破爛得不能用了,但是因為記錄了工作路上的艱辛,因而顯得特別珍貴。她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孩子們樹立一個榜樣,告訴孩子們,每個人活著都應(yīng)該盡責、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yè)績。
也許人們會問,張永紅這樣辛苦,她的收入應(yīng)該不錯吧!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28年過去了,張永紅還在“享受”著不足2000元的年薪,每當別人問起時,她總是笑而不語。她把“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不在于她出生的貴賤,也不在于她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她為社會所作貢獻的多少”作為人生的標尺,在平凡而普通的崗位上譜寫了一曲動人的贊歌。(侯耀強 楊東坡)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