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的家

2014-08-21 08:17:15 來源:臨汾新聞網   瀏覽次數(shù):

在大寧縣教育界,提起太德小學校長張如山,人們都會夸贊他是一位愛崗敬業(yè)、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好校長。他先后在索提、割麥、葛口、太德4所學校擔任校長19年,兢兢業(yè)業(yè)、勤奮刻苦、無私奉獻,把廣博的愛撒在了這片熱土上。

以校為家 走人性化管理之路 張如山1974年出生于徐家垛鄉(xiāng)圪臺頭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991年如愿考取了夢寐以求的隰縣師范。1994年畢業(yè)后,他懷著回報家鄉(xiāng)、改變家鄉(xiāng)教育落后狀況的夢想,義無反顧回到家鄉(xiāng)大寧縣農村任教。19年來,他擔任過不同學校的校長,但相同的是每到一處,他便撲下身子,扎下根子,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人調到哪里,家便安到哪里。他愛人也是一名教師,無怨無悔地跟著張如山來回奔波,成為他的“賢內助”。

張如山認為,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作為一名校長更是如此。一所學校要辦好,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團結奮進、積極向上的教師隊伍,所以他每調入一個新的工作崗位,首先抓的是教師隊伍的團結。他了解他們的疾苦,傾聽他們的心聲,設法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了解教師之間是否存在矛盾?然后逐一進行化解。他堅信一句話——團結就是力量。只要大家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沒有辦不好的事情。其次是想教師所想,急教師所急,了解他們的工作、學習、家庭、生活等情況,了解他們存在的困難和難處,然后竭盡所能地幫教師做點實事,讓所有的教師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去年秋天,太德小學蘇蓉蓉、孫彩平兩位老師因遭遇車禍不能上班,他親切探望她們,囑咐她們好好養(yǎng)病。正在他為無人代課發(fā)愁時,學校其他老師紛紛站出來說:校長,別發(fā)愁,我們來,蘇蓉蓉、孫彩平老師的工作我們頂上。那一刻,他的眼睛濕潤了,為有這樣一支敢于擔當、樂于奉獻的團隊而高興。

勇于開拓 走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 2010年秋季,張如山被縣教科局聘任為太德小學校長。當時的太德小學,雜草叢生,一片荒涼。學生僅有稀稀拉拉的三十幾個,人數(shù)位居全縣最后。教師雖然年輕,個個卻像霜打了似的,沒精打采。然而,這一切并沒有打消他敬業(yè)奮發(fā)的個性,而是暗下決心,要用自己百倍的努力把太德小學辦得興旺起來。

為了了解掌握學生外流的真實情況,他走遍了太德鄉(xiāng)的村村落落、溝溝坎坎。走訪了家長、村干部,然后順著學生的去向拜訪了不少學校,摸清了學生流失原因。隨后根據(jù)太德小學當時的發(fā)展現(xiàn)狀,結合家長們的期盼和需求,在縣教科局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創(chuàng)辦了寄宿制學校。

為了建好寄宿制學校,他和班子成員經過多次協(xié)商和研究,制定了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首先從吃、住入手,改造了學校食堂,新建了餐廳,修建了宿舍樓,所有師生全部食宿學校。他精心設計了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和生理特點的食譜,做到飯菜一周不重樣。學生宿舍購置了上下鋪,購買了嶄新的被褥,教師宿舍也修葺一新。這樣一來,教師們能安下心來教書育人,學生吃得好、住得好,連雙休日都不愿意回家,學校漸漸有了春意、有了暖意。

質量為本 走科研興校之路 張如山懂得,教學質量才是學校的生命線,才是學校賴以生存的根本。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他完成了教學管理上的兩個轉型,一是由應試教育管理向素質教育管理的轉型;二是由過去的管卡型向服務型轉變。

首先,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利用多種形式、多種途徑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邀請多位省市縣教育專家來校講學,傳授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邀請北京知青來校講學,同縣城關小學結對子,邀請城關小學優(yōu)秀教師來校講示范觀摩課,并派出多位教師赴外地學習取經。這些措施,使教師的整體素質有了顯著提高。

張如山利用寄宿制學校學生相對集中、學生在校時間較長的優(yōu)勢,采取多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放手發(fā)動學生,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使學生的潛力和特長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和釋放。學校還成立了音、美、體等興趣小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增長才干。他們還利用學校的菜園、果園,成立了“學生勞動實踐基地”,課余時間,學生們在田間地頭播種、鋤草、采摘、收獲了自己辛勤勞動的果實,收獲了許多課本上得不到的東西,學生的意志品質和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一個學期下來,學校周邊村子的群眾紛紛把送出去的孩子領回來交給學校。到2010年秋季,學校的學生從原來的35名猛增到112名,成為除縣直小學外僅有的學生數(shù)過百的學校。教師有了干勁、學生有了心勁,學校有了生機。學校又為餐廳配置了生活老師,宿舍配備了值班老師。老師為小學生洗臉梳頭洗衣服,為小學生打飯、喂飯,學生滿意,家長放心。

多方籌資 走服務育人之路 近年來,張如山多方奔走,為學校相繼爭取校安工程資金等多項資金,為學校新建了教學樓、宿舍樓,中心幼兒園、教師周轉房秋季即將投入使用;塑膠操場將在暑期完工;學生食堂、澡堂預計年前投入使用。為了爭取各項資金,他絞盡腦汁、費盡心血,上到省里下到村委,奔波萬里、磨破腳板,有人說他傻、還有人說他是高級“討飯的”,這些他都在所不惜,只要能使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改善,做牛做馬都心甘情愿。

在張如山和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太德小學贏得全縣廣大群眾的認可,百姓把學校稱為“留守兒童的樂園”。近兩年來,許多農民外出打工,把孩子送到太德小學,學校熱情接待,精心呵護,全校60余名留守兒童,雙休日、節(jié)假日都在學校,有專門教師負責生活起居和娛樂游戲,孩子們在學校生活快樂開心,家長在外地滿意放心。為解決留守學生遠離父母的困擾,在學校開通了網絡,每周安排留守學生在網上和父母見面聊天,深受群眾歡迎。

太德小學的學生有90%是外鄉(xiāng)、外村來的,每逢雙休日,總有一部分家長因各種原因不能接送孩子,于是張如山開起自己的私家車按學生居住情況逐村逐鄉(xiāng)送學生回家。星期下午再逐鄉(xiāng)、逐村接回到學校。他就這樣堅持了四五年,大山深處黃河岸邊都留下了他的車轍和百姓的贊嘆。

隨著學校服務水平逐步提升,教育質量也隨之穩(wěn)步提高。去年太德小學數(shù)學獲得全縣第一、語文也在同級學校中名列前茅。在當前山區(qū)學校學生流失日益嚴重的大背景下,學校的學生人數(shù)不降反升,在校生由2011年的35名增加到現(xiàn)在的225名,學生人數(shù)三年來翻了6番。

通訊員 侯耀強

     

責任編輯:席沛釗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