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籍革命夫妻梁生文、李巧芝的感人故事

2024-01-05 09:19:54 來源:臨汾新聞網  

  臨汾新聞網訊 他們,從戰(zhàn)火中走向和平,是一對從軍行醫(yī)的革命夫妻;他們,自學書畫篆刻成才,是一對不普通的老人,特別是篆刻人梁生文創(chuàng)作的新型印式書法作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中、日、韓聯合主辦的國際書畫審美大展中榮膺金獎;他們,更是一對擁有崇高生命觀的老人,已向上海市靜安區(qū)紅十字會遞交了遺體捐獻志愿書,引領文明進步新風尚。他們就是出生于襄汾縣大鄧鄉(xiāng)上西梁村,現住上海市區(qū)的梁生文、李巧芝夫婦。

  戰(zhàn)火中結為革命夫妻

  1932年,梁生文、李巧芝出生于上西梁村,從小相識。一天,梁生文參加地下黨的哥哥回鄉(xiāng)探親時囑咐他帶著姐弟去縣城找解放軍。梁生文也帶上了李巧芝,和她一起參加了革命。

  自兩人參加革命以來,志同道合,相互敬慕。1948年2月,兩人在襄汾登記結婚,結為革命夫妻。

  1948年,新婚不久的梁生文、李巧芝夫婦把祖國的前途和自己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抱著神圣的理想,毅然參加臨汾戰(zhàn)役支前工作。梁生文負責挖工事、收集和運輸門板等事務性工作。李巧芝負責宣傳,動員更多有志之士參加革命工作。

  臨汾解放后,梁生文、李巧芝進入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4縱隊衛(wèi)生學校,邊行軍邊學習。后來,兩人又參加了解放戰(zhàn)爭三大戰(zhàn)役中的淮海戰(zhàn)役。這段經歷在李巧芝的人生中留下了難以泯滅的烙印。當時她在第4縱隊當看護員,“不斷有傷員來,我們就一直忙著救人,忙得白天晚上都分不清。”李巧芝說。1949年2月,在準海戰(zhàn)役的總結表彰大會上,李巧芝榮立特等功,光榮入黨,隨后過長江。

  此時,梁生文成為了軍醫(yī)第6期學生,到達河南開封。兩個月后,他跟隨部隊也過了長江。雖然兩人都過了江,但是那個年代個人沒有即時通訊工具,兩人便失去了聯系。

  后來兩人回憶稱,從南京到重慶,兩人行軍的方向一致,但就是沒能找到彼此。沒多久,李巧芝經湖北到達重慶。巧的是,梁生文也在重慶,他就讀于第二野戰(zhàn)軍醫(yī)科大學。后來,承蒙部隊黨組織照顧,領導下令將李巧芝也調進醫(yī)科大學,在附屬醫(yī)院當護士。自淮海戰(zhàn)役一別,兩人終于在此相逢。

  1950年1月8日,梁生文從第二野戰(zhàn)軍醫(yī)科大學畢業(yè),當時學校急需人才,梁生文便留校工作,直至離休轉至地方。上世紀80年代,兩人離休時考慮到兒女們都在上海工作,兩人也決定到上海,選擇在剛成立不久的臨汾路街道安度晚年。梁生文說:“都是臨汾,心里挺高興,跟回到老家似的?!?/p>

  這對革命夫妻,在將近半個世紀的革命歷程里,并肩戰(zhàn)斗著。他們同生死、共患難的革命愛情,曾經被戰(zhàn)友們傳為佳話。

  兩人從零開始學習書畫篆刻

  在臨汾路街道生活后,夫妻倆過起了普通老人的退休生活。一直以來,他們對生活始終保有好奇心,年輕時沒有條件和機會嘗試藝術活動,老了都要學一學,試一試。

  現在,兩人是上海市軍休中心老干部大學的學生。每周一和周四,他們便搭公交換乘地鐵去烏魯木齊南路上課,樂在其中。

  自1996年以來,梁生文堅持自學篆刻、篆書,有100多幅作品發(fā)表于各地報刊、書畫集上。他還榮獲《跨世紀中外書畫藝術名人證書》。早前,有線電視《南北人家》欄目還對梁生文進行了專訪。他老有所學、自學成才的故事,通過熒屏傳播到千家萬戶。

  李巧芝學習國畫十余年,她勤奮好學,虛心求教。每周二將自己的書畫作業(yè)交給老干部大學老師批閱,促其進步。其書畫作品日臻成熟,作品已多次榮登《臨汾社區(qū)晨報》等報刊。

  梁生文篆刻的《小康大業(yè)日日新》《人類命運共同體》《祖國萬歲》等作品,主題鮮明,飽含愛國情感,富有時代感。篆書《支前車》里用字組成推小車的場景圖,生動活潑,趣味盎然,把生活和藝術結合得天衣無縫,得到專業(yè)人士的好評。

  “篆書是篆刻的基礎,而篆刻又能提升篆書的意境?!绷荷恼f。

  值得一提的是,梁生文時常將作品進行比較,并將刻印和書法巧妙融合,歷時兩年大膽探索,終于成功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型印式書法,為中國篆刻和篆書的發(fā)展作出貢獻。他以此新型書法創(chuàng)作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中、 日 、韓聯合主辦的國際書畫審美大展中榮獲金獎。

  兩人本著活到老、學到老的信念,以書法篆刻為樂,創(chuàng)作了無數上品佳作贈予親友,也有部分作品或藏于自家書房,或掛在客廳。兩人閑時,互鑒互賞,滿心歡喜。

  雙雙志愿登記遺體相獻

  遺體捐獻可以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xù)。由于在我國起步相對較晚,特別是許多人在觀念上一時還難以接受。早前,梁生文、李巧芝夫婦主動聯系上海市嶺南路700弄居委會工作人員,表達了在他們去世后想要捐獻遺體的愿望。

  李巧芝說:“我們也曾是醫(yī)學生,知道人類醫(yī)學進步離不開遺體捐獻。我們志愿登記遺體捐獻,就是單純地想為醫(yī)學事業(yè)作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痹谡鞯脙号畟兊耐夂?,夫婦二人向靜安區(qū)紅十字會遞交了“志愿捐獻遺體登記表”。隨后,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上門為兩人辦理了相關手續(xù)。

  梁生文、李巧芝夫婦從戰(zhàn)火中攜手走向和平年代,無比珍視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持學習創(chuàng)新,豐盈美好心靈。他們志愿捐獻遺體的義舉也令人感佩。

  記者 褚曉雷 陳嫻

     

責任編輯:暢任杰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