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名字,穿越時空,銘刻在我們的記憶中;有一種精神,薪火相傳,在中華大地廣為傳播、生生不息。沐浴著三月的春風,“雷鋒”這個響亮的名字穿越半個多世紀來到我們身邊,他的點點光芒穿過歷史的塵埃,在今天的平陽大地上熠熠生輝。
“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雷鋒”式的團體組織,他們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爭相成為雷鋒精神的傳承者和踐行者,把善行義舉融入每一天的生活中,通過自己的行動召喚整個社會的愛心。在第59個“學雷鋒紀念日”當天,記者走近這些志愿服務團體,探尋他們的公益成長歷程,了解他們?yōu)樯鐣l(fā)展作出的貢獻。
臨汾市社區(qū)志愿者協(xié)會
弘揚雷鋒精神 匯聚志愿力量
臨汾新聞網(wǎng)訊 資助貧困大學生上學、為災區(qū)捐助善款、慰問孤寡老人、參與社區(qū)環(huán)境治理……自2015年臨汾市社區(qū)志愿者協(xié)會成立后,這些已成為其常態(tài)化的公益活動。
臨汾市社區(qū)志愿者協(xié)會是一個公益社會團體,它的成立與成長源于一群人對善念的執(zhí)著堅守。2008年汶川地震后,臨汾市社區(qū)志愿者協(xié)會創(chuàng)始人郭三旺在市區(qū)平陽廣場目睹幾位心急如焚的汶川人,因家鄉(xiāng)通信中斷,與家人失去了聯(lián)系,不知所措的他們急得團團轉。郭三旺便立刻和朋友一起驅車把他們送回汶川。從那時起,一顆公益的種子便埋在了郭三旺的心中,但凡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他一定會伸出援助之手,不僅如此,他還組織身邊朋友成立了一支名為“旺旺車友俱樂部”的青年志愿者服務隊。
做公益的路上,郭三旺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組織一個團體,匯集更多人的力量做公益的想法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臨汾市社區(qū)志愿者協(xié)會正式成立,如今在冊正式志愿者已達到500余人。
有了組織,志愿者便有了家。自此,協(xié)會便隔三岔五召集志愿者前往偏遠地區(qū)探望孤寡老人、幫助貧困學生;深入各個社區(qū)開展便民服務活動,幫助居民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前往大街小巷、公園綠地撿拾垃圾、清理雜物;每年都參與到高考志愿服務中,為家長和學生提供幫助……
2020年疫情最為嚴重的時候,郭三旺第一時間向相關部門請戰(zhàn),成立了由20多名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組成的“疫情防控志愿消殺突擊隊”,隊員們穿起厚厚的防護服,扛起噴霧機,拎起幾樣消毒消殺所需藥品,一連數(shù)月為社區(qū)、企事業(yè)單位、學校、鄉(xiāng)鎮(zhèn)、農村、酒店及各公共場所進行消殺。時至今日,這支隊伍依舊忙碌在疫情防控一線。不僅如此,當了解到有些村莊的村民自我防護意識相對薄弱,防護物資告急時,協(xié)會立即籌得數(shù)千個口罩及一次性手套、體溫計、消毒液等物資免費發(fā)放,并為村民們普及和宣傳防疫知識。
多年來,臨汾市社區(qū)志愿者協(xié)會始終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以關注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為己任,以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為使命,在各項公益活動中主動作為。在一次次的公益活動中,志愿者們無私奉獻,引領親友,帶動他人,把文明意識、大愛觀念和志愿者精神融入每個人心中,讓文明之花開遍平陽大地,讓怡人花香溢滿花果之城。
全國學雷鋒聯(lián)盟臨汾服務站
聚一幫好人 做一些好事
臨汾新聞網(wǎng)訊 “學雷鋒”顧名思義,就是要堅持不懈做好事,讓雷鋒精神不斷綻放新光芒。全國學雷鋒聯(lián)盟臨汾服務站就是這樣一個聚集了眾多學雷鋒做好事的志愿者的團體。該團隊隸屬于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學雷鋒基金管理委員會,是一個官方指導下的民間組織。穿上紅色馬甲,他們進社區(qū)、入深山,送溫暖、獻愛心;脫下紅色馬甲,他們是母親,是學生,是來自各行各業(yè)的普通人,只因一顆赤誠的助人之心而相聚在一起。
“弘揚雷鋒精神,傳承中華美德?!北羞@樣的宗旨,全國學雷鋒聯(lián)盟臨汾服務站已走過了八年愛心路。憶起初衷,站長王黎娓娓道來:“有一次,我在市區(qū)鼓樓廣場聽到人們說起雷鋒的事跡,之后我便詢問在場的幾個未成年人知道雷鋒是誰嗎?他們脫口而出不知道,當時自己心里很是震撼。”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退伍軍人,王黎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把雷鋒精神弘揚下去。
剛開始,王黎也是“單打獨斗”,那時候他經(jīng)常一個人跑到貧困地區(qū),為孤寡老人送吃的用的。隨著對農村生活的了解,王黎發(fā)現(xiàn)一個人去幫助一群人,力量實在太小,如果能聚集更多的愛心人士和他一起做好事,一定能惠及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懷揣這樣的想法,2013年,他聯(lián)系身邊幾個朋友著手準備,在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學雷鋒基金管委會注冊成立了全國學雷鋒聯(lián)盟臨汾服務站,并動員更多的學雷鋒志愿者加入。
在吉縣,有一位被全國學雷鋒聯(lián)盟臨汾服務站的志愿者們長期幫扶的對象,他是一位殘疾人,唯一的親人就是妹妹,早在多年前就嫁到了外地。一個人生活很不方便,曾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2013年冬,全國學雷鋒聯(lián)盟臨汾服務站的志愿者們開始定期為他打掃衛(wèi)生、修剪指甲、送慰問金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大家的關愛如一股暖流,讓他重新鼓起了生活的信心。
71歲的潘果杵已加入學雷鋒聯(lián)盟臨汾服務站5年,許多志愿活動中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不僅如此,他還經(jīng)常帶著孫子做志愿活動。一次下鄉(xiāng)參加活動時,他把自己攢起來的新衣服和鞋子全部捐給了村里的老人,還讓孫子把不用的書籍全部帶給了需要的小朋友。他說:“我是在雷鋒精神的激勵下成長起來的,總感覺做人就要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幫助別人就是快樂自己,這是雷鋒的名言也是我一輩子始終踐行的精神,我會時刻激勵自己、鞭策自己?!?/p>
9年來,全國學雷鋒聯(lián)盟臨汾服務站愛心活動涉及大病募捐、救助失學兒童、助力高考、義務植樹、服務春運、走訪敬老院、關愛紅絲帶學校、宣傳艾滋病知識、祭奠革命烈士、慰問紅軍戰(zhàn)士和烈士家屬、下鄉(xiāng)送舊衣物和物件、為邊遠貧困地區(qū)郵寄舊衣物和學習用具等,隨著服務項目越來越多,志愿者人數(shù)也在不斷增加。
聚一幫好人,做一些好事,他們身上閃耀著的雷鋒精神在這個時代愈加熠熠生輝。
臨汾市手拉手公益服務中心
積蓄公益能量 傳播公益文化
臨汾新聞網(wǎng)訊 人數(shù)從十幾人發(fā)展到上千人、年齡從10歲到70歲、活動從單純做公益到傳播公益文化……成立短短兩年來,臨汾市手拉手公益服務中心在“凝聚社會正能量,架起公益彩虹橋”的公益路上一直不懈努力、一往無前。
臨汾市手拉手公益服務中心的成員由我市各個縣(市、區(qū))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組成,發(fā)展模式是以縣為中心、鄉(xiāng)鎮(zhèn)為站、農村為點的公益聯(lián)盟。除了組織志愿者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外,他們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任務,就是傳播好公益文化,構建“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全民新公益模式,助力我市精神文明建設。
“公益不是一個人做很多,而是每個人都力所能及做一點點,讓社會因為一點善舉發(fā)生微小但美好的改變。這就要不斷傳播公益文化,讓每個人都能了解公益、接觸公益、做好公益?!北羞@樣的初心,我市復退軍人王建華聯(lián)合身邊志同道合的愛心人士共同注冊成立了以“聚合公益力量,傳播公益文化,服務社會”為宗旨的臨汾市手拉手公益服務中心。
為了讓公益活動影響帶動更多人,臨汾市手拉手公益服務中心每月定期策劃涵蓋助老助殘、法律援助、環(huán)保消防為主的公益活動,不斷豐富活動的形式和內涵,吸引廣大市民參與公益、踐行公益。同時,借助專業(yè)、科學、有效的公益項目管理與服務模式,致力于多樣化、多層次、多形式提升城市人才流動及外來務工青年的人力資本,滿足群眾服務需求。
去年年初,得知我市患上強直性脊柱炎臥床長達10年的“90后”大學生李某家庭比較困難的消息后,臨汾市手拉手公益服務中心立即發(fā)起“愛心十元救助活動”倡議書,為李某籌集善款,幫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同年7月,河南等地持續(xù)遭遇強降雨,多地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臨汾市手拉手公益服務中心聯(lián)合愛心企業(yè)捐款捐物,并第一時間及時送往災區(qū),在大難中彰顯了臨汾大愛。
兩年來,臨汾市手拉手公益服務中心攜手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用愛心滋潤民生,為身邊的人帶來融融暖意。關愛老兵、交通協(xié)管、愛老敬老、消費扶貧、愛心救助、環(huán)保宣傳、愛心助考以及親近空巢老人、關愛孤寡人群等一個個公益項目、一次次公益行動,將人文關懷送到群眾身邊,助推城市文明升溫。
為把公益活動規(guī)范化、規(guī)?;?、專業(yè)化、持久化發(fā)展下去,該中心專門下設了公益文化傳播委員會、愛心救助委員會、圓夢助學委員會、法律援助委員會、公益健康宣傳委員會、培訓推薦就業(yè)委員會等6個委員會部門和手拉手志愿服務隊,專業(yè)指導志愿服務活動。
“不僅要把原有的公益項目做好做實,更要因地制宜做好新的公益項目,把愛的種子和善的力量傳播得更遠?!蓖踅ㄈA動情地說,“希望更多的人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崇德向善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讓我們的城市因愛而美。”
記者 閆璟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