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三月三”走親習俗“零距離”

2019-04-10 09:45:08 來源:臨汾新聞網

一項民俗活動,何以沿襲數千年而不衰?或許,只有走近它才能得出最貼切的答案。 己亥季春,洪洞“三月三接姑姑迎娘娘”走親活動,就讓人們再次見證了這一民俗“活化石”的生命力。

接親隊伍經古渡口過汾河

  臨汾新聞網訊 4月6日,農歷三月初二,走親活動首日。

  一大早,洪洞縣甘亭鎮(zhèn)羊獬村“唐堯故園”里已是鑼鼓喧天,人聲鼎沸。

  鳴炮奏樂,敬香辭行,奉請吉祥物,入宮請駕樓……隨著村委會副主任、活動總指揮閆建民宣讀完“啟行令”,由數百人組成的接親隊伍浩浩蕩蕩地出發(fā)了。

  68歲的羊獬村民任秀蓮注視著隊伍漸行漸遠,在她的講述里,一段源起于4000多年前堯舜時代的傳說被還原——

  相傳,羊獬村原名周府村。堯王因一只以角觸人的獨角羊來到此處視察,正巧妻子在生獬的地方分娩了二女兒女英。女英自幼聰明過人,熟知天文地理。堯王覺得此處人杰地靈,便舉家遷徙而來,并將村名改為羊獬。后來堯在歷山訪賢,傳位給舜,并在羊獬村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于是羊獬和歷山就分別成了兩位女神的娘家和婆家——羊獬人稱呼她們?yōu)椤肮霉谩?,歷山人稱呼她們?yōu)椤澳锬铩?,兩地由此結成了聯(lián)姻親眷,兩地以及沿途的居民都互稱“親戚”。

  每逢農歷三月初三,羊獬人都要從歷山上接她們回娘家省親,直到四月二十八堯王壽誕,歷山人來給堯王拜壽,并將兩位娘娘接回去,然后農忙季節(jié)也就到來了。這一走親習俗自發(fā)于民間、傳承于民間,由此被視為中華民族婚嫁形式的源頭,成了中國民間風俗文化的鮮活標本。

  銅鑼開道,社旗高挑,鸞駕前引,駕樓隨行,萬人傘殿后……接親隊伍在威風鑼鼓的《笑回鄉(xiāng)》曲牌中出羊獬,在《西河灘》中經屯里古渡口過汾河祭河神,爾后依次經堯都區(qū)屯里、洪堡和洪洞縣北馬駒、赤荊、趙村等村莊,一路走走停停。每到一個村莊,接親隊伍就會與迎接的隊伍混在一起,斗幾支古老曲牌,領幾根寓意吉祥如意的紅綢、黃絲帶,上些年紀的男女簇擁著駕樓向村里的娘娘廟緩行。待到駕樓落定,人們紛紛焚香叩拜,祈禱二位娘娘護佑。

  下午兩點多,接親隊伍來到了西喬莊。在村中“娘娘廟”前,威風鑼鼓才斗罷,人群就在一陣喧嘩過后沒了蹤影。記者隨意走進一處院落,屋內年輕的主人王軍正和5位接親成員一邊聊著家常,一邊推杯換盞?!爸灰獊砭褪怯H戚!”王軍笑呵呵地介紹,這叫吃“腰飯”,由村民自發(fā)地將羊獬隊伍中的人領回家。據說,誰家搶到家中吃飯的“親戚”多,就意味著這一家人氣旺盛、來年吉祥。

  座中的馬順利已是78歲的老人,今年負責發(fā)“姑姑繩”。憶及前些年的接親經歷,老人感慨良多。曾經,這項民俗活動一度被禁止,虔誠的羊獬人只得變著法兒進行,“到這天,村里管事的人下午下工后就背起干糧、筐子,連夜上山,悄悄地把二位姑姑接回來,第二天再繼續(xù)上工……”作為羊獬村民,馬順利曾參加過多次接親,“最早的時候是步行去接,后來是騎車子,再后來是開著農用車、大貨車,直到現在包中巴車、開著小轎車……”在老人看來,無論時代怎樣變化,人們的虔誠之心都未曾改變,兩地你來我往所演繹的女嫁男娶、姻聯(lián)親情的民情風俗歷久彌新。

  別過“親戚”,接親隊伍經蘭家節(jié)村,于下午六點多抵達了歷山。

  歷山蒼茫,廟宇巍峨。熱情的“婆家人”早早地就守候在神立廟內外。或許是被這種熱情所感染,待接親隊伍行至五龍壁處,鼓點就緊湊了起來,70道階坡一階一個鑼鼓曲牌,越敲越激烈,越敲越亢奮,引得圍觀的群眾喝彩連連。待到進入廟內,羊獬接親領隊在歷山執(zhí)事人的陪同下,進殿焚香、獻供請安,之后就由歷山社首引導著到各家食宿了。

  翌日,三月初三。天色不亮,善男信女們就涌進了神立廟。廟內,香煙繚繞。虞圣大殿與戲臺中間的空地上,各支威風鑼鼓隊你方敲罷我登場,好不熱鬧。對于眼前的景象,負責香火的宋菊英和郭元巧并不奇怪。像這些善男信女一樣,她們視堯、舜和二位娘娘為護佑的神,當年廟殿毀壞殆盡,她們曾和其他村民一起沿村化緣籌資建廟,以此表達虔誠。

  當兩位老人還陶醉于往事的時候,廟內人群中一陣騷動,原來是接親領隊們按順序進殿祭拜,請命返程。當歷山執(zhí)事人將二位娘娘的圣像奉交后,隊伍便啟程回鸞。此時,廟里廟外人山人海,夾道歡迎的信眾不斷匯入緩緩前行的隊伍,此情此景用“前呼后擁”來形容并不算夸張。

  此刻,山下的韓家莊村已是彩旗獵獵,鑼鼓隊也擺好了陣勢。73歲的韓馬平和其他鄰居一樣,早早地在臨街的大門外擺好了小方桌,備好了茶水和點心。村中的男女老少過節(jié)一樣,興高采烈地步出家門,守候在巷口。在這個曾有“河西十八莊之首”美譽的村莊,正翹首以待著走親活動返程中第一個高潮的到來……

  這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三月三”走親習俗,活動區(qū)域跨越了洪洞縣與臨汾堯都區(qū)的5個鄉(xiāng)鎮(zhèn)、20余個村莊,涉及數萬群眾。在數千年的漫長歲月里,任戰(zhàn)亂災禍,抑或各種歷史原因,它始終寄托著民眾的信仰和愿望,始終都在接與迎的過程中維系著地緣人脈,促進著社會和諧,成為民族文化向心力的生動體現。

  記者 孫宗林 文/圖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