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面食:唇齒間的美味

2015-12-17 11:17:40 來源:臨汾新聞網

    臨汾新聞網訊 浮山人愛吃面食,浮山人更善于做面食??h城里大街小巷的飯館、夜市燈火通明的大排檔、村鄉(xiāng)間熱鬧集市的路邊小店,隨便進一家,或點幾味菜肴,或來點小酒,潤潤腸胃,激活唇齒間舌面上的全部味蕾。酒意微酣時,喊一聲“上面”!店家即刻就會捧出熱氣騰騰、香味四溢、可心可意的面來。

   

    浮山的餐飲文化是一本歷史久遠、特色鮮明、味道雋永的書。翻開第一頁便是面食大全,僅面條的做法就不下幾十種。慣常見的有手搟面、刀削面、饸饹面、七子面、刀拔面,拉面、犁面、扯面、餅絲、拉條子、嘎嘎杠、撥魚兒、貓耳朵、狗舌頭等等??芍^是林林總總,“面面俱到”。如果加以烹飪,蒸煮氽拌涮,煎炒烹炸燜,用不同的作料、菜肴做出各種花樣的面,那就“?!绷巳ダ病?/p>

    浮山面色、香、味、形俱為上乘,自然有其傳統(tǒng)飲食和歷史文化淵源,但說到根兒上是浮山人熱愛生活、勤勞能干、心靈手巧、愛吃會做。浮山是名副其實的廚師之鄉(xiāng)。據(jù)資料顯示,浮山在外“掂瓢子、端盤子、開館子、掙票子”的人,每年都在6000余人上下,也就是說,差不多浮山20人中就有一個人從事餐飲業(yè)的。從臨汾轉著圈兒看一下周邊縣市,隨處可見浮山面館的牌子,即使不打浮山的牌子,那飯館“大師傅”十有八九也是浮山人。往遠里說,在北京的大小酒店,甚至在國外大使館見到浮山廚師也不必驚詫。乾隆年間,北京著名的老字號“都一處”就是浮山人創(chuàng)建的。北京餐飲業(yè)老字號多了去了,諸如“全聚德”“東來順”“月盛齋”等等,足有三十多家,但賜御匾的僅此一家。

    話說回來,一個山邑小縣,這么大的行業(yè)群體,無疑是勞動力輸出的一個主要方式,對浮山GDP的貢獻和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長以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那是占據(jù)了相當?shù)姆萘俊?/p>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食無常味,適口者佳。浮山面食花樣繁多,但不同的時節(jié)偏重于不同的吃法。

    春天當然是吃春面了,也叫陽春面。陽春三月,萬木爭榮,這時候的隔年陳小麥,經過后熟作用,小麥中的淀粉、蛋白質、脂肪物質得到充分合成,無論糖度、筋度、粘度都達到了飽和狀態(tài)。所以和面要和成硬面,硬到不用面撲就能搟成薄而韌的寬條子。然后將頭刀嫩韭,水靈靈的幼菠菜,脆生生的綠豆芽,洗凈稍微焯一下(斷生即可,在半熟不生之間),切段備用。接下來煸炒五花肉絲,出味后倒入料酒和配好的雞絲高湯,同時將面煮至七分熟,盛入中型細瓷花碗,連肉帶汁澆入,再加上切好的嫩韭鮮菠綠豆芽,滴上麻油,點入陳醋(醋不出頭,即醋味在有無之間,既要提味,又不影響香味),就是一碗人間美味了。

    夏天天氣炎熱,吃涼面最合時宜。涼面簡單易做,先備好黃瓜絲、芝麻面、雞蛋皮、韭菜梗、香椿芽、芥末酸辣汁。面和好搟展,根據(jù)個人喜好,切、犁、撥、扯,做成長的、短的、粗的、細的都行。面熟后過水(涼白開),加入這幾樣調勻,好吃又清爽。你也可以把這些佐料菜肴一并放入冰箱,吃時加上些切片熟牛肉,一個鹵蛋分兩瓣,幾片西紅柿,數(shù)葉紫甘藍,就是一碗好吃又好看的冷面了。

    秋天綠肥紅瘦,是蔬菜的旺季,有多樣的選擇。最流行的當然是西紅柿雞蛋面,無論色澤、味道、營養(yǎng)都是絕配。吃貨發(fā)現(xiàn),西紅柿、青辣椒配刀削面,速成爽口,也是一款獨具風味的美食。西紅柿當然是大田成熟的酸甜度適中的西紅柿,青辣椒是那種皺皺巴巴特別辣的。將這兩種蔬菜切細小,佐以蔥姜蒜,炒成醬糊狀(不加水)。刀削面要削成筋道細而長的,挑在筷子上打閃閃的那種。澆醬開吃,齒頰生香,菜面兩光。

    冬天吃羊肉最補。羊肉面還是蕎面饸饹和羊肉臊子,搭配最佳。蕎面摻入適量的白面,用木制的“饸饹房子”擠壓成饸饹圓條,然后用新鮮羊肉(最好是黑山羊肉,帶皮帶筋帶花)做臊子。這有兩句話,十六個字的定評,叫做“蕎面饸饹,彈柔筋滑;羊肉臊子,鮮香熱辣”。臊子的湯汁要特別講究,生抽、老抽、蠔油、雞精、紅油辣子是必不可少的,還要加入切成黃豆般大小的胡蘿卜丁、豆腐丁、土豆丁、蓮菜丁,蒜薹末,然后用綠豆淀粉勾芡出鍋,盛入粗瓷大碗,半碗饸饹,半碗臊子,保你吃得滿嘴流油,鼻尖冒汗,渾身的毛孔都透著舒坦。

   

    浮山特色的面,還有“干炒面”、“攉菜面”等多種風味獨特的面。干炒面須用拉面來炒,拉面當然由白案老師傅操作,面粉和好揉到餳足,切下一塊約五斤上下的面,兩臂抻拉,高拋閃打,交叉換把,到第六把即能拉出2米多長,如筷子般粗細均勻的128根面。面拉好下鍋煮熟,撈出瀝水放涼,然后用菜籽油翻轉涂裹,備案待用。如愛吃葷的,豬里脊肉是上上之選,肥腸肚絲,也別有厚味。

    大火翻炒出味,放入生姜、茴香、大蔥再倒入拉面,拉面是熟面,只要一個加熱入味的過程,搖瓢順推、回推三五下,順瓢壁淋一圈色拉油,即成美味。蛋炒、素炒、大同小異,視口味而定。

    攉菜面是浮山人居家過日子的家常面,也是飯館必備之面。攉菜需先“沃好”,即淹漬好,原料一般是“麥麥芥”,(似應是麥地里一種菊科野生草本植物)。采用霜凍以后的“麥麥芥”更好,腌出的汁帶有玫瑰紅色,也更粘稠,酸味更純。還有一種原料是芥菜和芥菜的葉子。做法一樣,先將原料洗凈切碎,捂到洗凈的壇子里,然后加入涼白開,加蓋密封等待發(fā)酵,不時攪一攪,叫“攪酸”。(“攉”字的本意就是翻動攪拌的意思)。若放在暖處或太陽底下,發(fā)得更快一些。若再著急食用,就拿一個盆到鄰家“沃”好的壇子里舀回一盆酸汁來,摻入自家壇內,這叫“引酸”。如發(fā)的酸味過了頭,可加一些蘿卜絲或土豆絲中和,叫“平酸”。攉菜面最好是“金銀片”,也叫“銀裹金”。是用玉茭面和小麥面兩種面做成的面。好把式把和好的玉茭面做成坨形,把白面做皮包在外面,用手壓平,一直搟到薄如厚紙片,切成長菱形。外觀是白面的,里面是黃面的,所以冠以“銀裹金”或“金銀片”。一般簡單的做法,是把兩種面直接摻和在一起,白里透黃,黃里透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叫“二面片”。攉菜面的特點是香辣酸澀,清爽利口,最是降火去膩開胃。

    中餐與中醫(yī)確實有相通之處,作料菜肴的配制,可視為中藥的“配伍”,做菜火候的把握,以反調料入鍋入瓢的時間和順序,與“望聞問切”有異曲同工之妙。把握食材,物盡其用,上合自然,下切食味,中和人欲,才是王道。

    說到底,浮山面食不過是一碗好吃的面,但這一碗面,盛滿了千百年來的歷史況味,薈萃了五谷菜蔬的自然香味,洋溢著人世間斑斕生活的美味。如能組織得當,推廣有方,應該能夠占領更大的空間和市場。張奇志


     

責任編輯:秦芳媛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相關閱讀

    本文暫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