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剎槍聲》:一部汾西風俗民情的百科全書

2015-12-10 10:07:59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一次偶然的機會,很榮幸得到了孟黎明先生親筆簽名的贈書《古剎槍聲》,我如獲至寶,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時間,一頭埋進這部史詩般的長篇小說,30余萬字的小說,我用最短的時間細讀一遍,看完以后思緒萬千,深深地被書中那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纏綿悱惻的感情糾葛,性格鮮明的英雄人物形象所吸引,意猶未盡,又多次瀏覽,再三品味。掩卷深思,首先被孟黎明先生那一股強烈的創(chuàng)作激情所感染,其次是小說中有許多亮點值得我們細心玩味和學習。
    搞文學創(chuàng)作首先要求作家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正義感,孟老師在這篇長篇巨著中自始至終貫穿著自己質樸且義憤的感情。劉心武先生曾經(jīng)說過,面對非正義的事情的時候,你能氣得渾身發(fā)抖嘛,能,那就搞文學創(chuàng)作吧!這句話正是正義感的體現(xiàn),要感動別人,首先要感動自己,孟黎明就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作者,他正是帶著這種對本土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入侵者的憤恨之情,來組合他筆下的情節(jié),羅織情節(jié)中需要的矛盾,來塑造點綴并豐潤情節(jié)所需的人物,并盡可能使人物具有個體性情和命運之感。
    小說有許多亮點值得我們借鑒和細心玩味。首先小說對于戰(zhàn)爭場面的描寫是成功的,小說展現(xiàn)的戰(zhàn)場畫面的開闊、戰(zhàn)斗場景的壯烈是本書中值得一提的亮點,盡管小說圍繞著那一座大山中真實的卻另有某種寓意的“古剎”,但戰(zhàn)斗的場景卻延拓了整個汾西大地和周邊地區(qū),使后來者能從文學的角度,形象地解讀汾西大地處處擺開的抗日戰(zhàn)場,和每一處戰(zhàn)場上壯烈甚或慘烈的浴血奮戰(zhàn)的歷史。
    其次小說對人物的刻畫也是細致入微、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讓人讀來呼之欲出,尤其是對“白雪”姑娘這一形象的刻畫,則好像是鑲嵌在全書中的一顆明珠濯濯生輝,小說形象地寫出“白雪”姑娘的情感萌發(fā)和對愛情的渴盼與未來歲月的美好憧憬,并把這種美好的感情置于民族抗戰(zhàn)的大背景中,讓其經(jīng)歷血與火的考驗,經(jīng)歷民族解放和個人幸福的艱難選擇。最后小說把“白雪”的選擇和抗戰(zhàn)大業(yè)、民族解放結合起來,白雪最終跳出了個人感情的圈子,積極投身抗戰(zhàn)的大潮中,這是“白雪”的感情升華,更是小說意境的一大通透。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汾西讀者,我從孟黎明的小說里看到更多的是許多有關汾西本土文化和地域風情的描寫,運用陜北作家楊涵茗的話就是:“作者巧妙運用地方方言,詳細介紹了汾西古樸的民風民俗”。比如小說詳細地描述了澆雪山、求雨、祭井神、抬五谷罐子、壘火爐、鬧紅火敲威風鑼鼓、鞭春牛等風土民情,其中像澆雪山、求雨、抬五谷罐子、祭井神、鞭春牛是我們比較陌生的,是現(xiàn)代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延續(xù)舉行的風俗活動了,只是在茶余飯后老人的描述中有些模糊的認識,而小說中對這些的詳細描述是對傳統(tǒng)文化風俗的尊重,也是當今汾西人對以往風土習俗認識了解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小說中對澆雪山的描述非常詳盡引人入勝,澆雪山活動的緣起、過程,圖文并茂,讓人們一下子就明白了澆雪山是怎么回事,還有小說中對大旱年人們的求雨活動描寫的也是趣味橫生。
    小說運用不少的筆墨描述了農歷年時人們的一些風俗習慣,其中最隆重的就是大年除夕夜的壘火爐,小說著力刻畫的鄉(xiāng)村能人馬槐勝就是壘火爐的高手,作者用簡練明快的筆調,用區(qū)區(qū)幾百字就把馬能人壘火爐的過程盡數(shù)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細心的讀者讀了以后依葫蘆畫瓢也會壘火爐了。接著是點火爐,鬧紅火,這個傳統(tǒng)風俗一直要延續(xù)到二月二龍?zhí)ь^才算是告一段落,二月二這一天又要進行一年一度的抬五谷罐子,抬五谷罐子的關鍵就是兩個小伙子抬著一塊大青石,上面放著裝滿五谷的罐子,兩個小伙子抬著大青石沒命地奔跑,來回奔跑中要保證罐子不倒,只要罐子不倒,就預兆來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四季平安。這一切風俗活動描寫既再現(xiàn)了當時人們生活的現(xiàn)狀,同時也說明了戰(zhàn)爭年代人們雖然身處水深火熱、朝不保夕中仍然不喪失向往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熱情,表達了人們熱愛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歌頌了戰(zhàn)爭年代人們的堅強和樂觀,也正是這種永不向苦難低頭、不向挫折彎腰的精神和毅力,才最終能打倒侵略者取得民族獨立民族解放的勝利。另外小說中多次描寫的威風鑼鼓是我們目前最為熟悉的傳統(tǒng)民間廣場打擊樂表演藝術,一直到現(xiàn)在每年的元宵社火節(jié)仍然是壓軸節(jié)目,這樣讀起來讓我們感到分外親切。
    小說還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汾西縣大量的古建筑,有現(xiàn)存的姑射山風景區(qū)、師家溝清代民居、李安莊的觀音閣廟;還有現(xiàn)在已不見蹤影的古建筑:文廟、城隍廟、泰山廟等;還有對博濟寺的詳細描述,介紹了這些建筑物的總    體布局、建筑結構以及恢宏氣勢,讓讀者對當時的建筑有一個整體的影響和認識,而且詳盡地介紹了建筑物上面附著的文化元素,每一副對聯(lián)、每一處碑刻、每一件雕塑、每一份寓意都能讓讀者清晰地感受到,受到了那種種文化底蘊的熏陶;還有對博濟寺內一些和尚受戒、做法事的描寫,詳盡、形象、生動讓人讀來趣味橫生,如臨其境。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地方方言,讀來趣味無窮,尤其是土生土長的汾西人讀起來更是倍感親切,好像在和書中的先輩們進行親密的交流?!佰賴Z”指角落,“瞭掃”指觀察,“黑封著臉”指陰沉著臉,“張鬧”著做飯,出門又不帶“鍋腰”,事先“摸排”清楚,把菜和面提前“務弄”好,他“熱火”地說,“見天”不喝兩口就“黑不了”,干脆“摸黑”干一把,就想“呡”兩盅,在“陽圪簍”里休息,混得“稀熟”,“精濕”的褲子,甭聽別人“虛說”里,天空就開始一點、兩點“圪霄”起來,“七圪且”(七個)碉堡蓋了個嚴、又有“圪櫨子”(木材)又有掾,頑兵“直合”外碉堡里鉆,“窯惱”指窯頂?shù)鹊取Wx來讓人親切、感動又意味深長。
    所以我要說孟黎明老師的這部長篇小說從本土讀者的角度來說又是一部反映汾西風土民情的百科全書。不信你來讀讀、認真體會一下,就會信服地點頭。(要麗平

 

     

責任編輯:劉靜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相關閱讀

    本文暫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