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堯都尋夢――發(fā)現(xiàn)中國(下)

 

2015-04-16 20:06:02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陶寺發(fā)現(xiàn)最早的國都
    陶寺的文明將從夏商周開始的歷史往前推進了上千年。
    迄今為止,陶寺是我國考古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最大、最完全具備城市要素的古城。它的宮殿、它的王陵、它的社區(qū),它的糧倉、它的水井、它的祭祀壇、它的城墻等等共同支撐起先秦最輝煌的都城。它高度發(fā)達的文化,它高度集中的體制,為我們樹立了最早的都市范本。
    堯的賢達開明成為我們民族美德的模范。傳承堯文化當然有益于和諧社會和精神文明。
    堯所主宰的地方是陶寺,乃宮廷,官府。陶寺者,堯之宮殿也。
    恍惚間,我們叩開厚重的城門,穿越時空,行走在這座古城的街巷中。貴族區(qū)的高大豪宅,平民區(qū)的矮小陋室,都在各自的社區(qū)中林次櫛比。宮殿旁那是鑄銅的作坊,在王親貴族的監(jiān)視下,工人們還在打制著精美的銅器;而在另一邊的作坊中,工匠們還在雕琢著新石器時代的年輪。城中那高大的糧倉中屯藏著足夠的食糧,糧倉外狹小的崗?fù)ぶ?,似乎還站立著守衛(wèi)的兵卒。奢華的墓園下,陪葬的大批禮器、樂器似乎仍在鏗鏘作響。遠處城墻下那座觀星攬月看牛郎織女牽手的神秘天壇,在朦朦朧朧中顯示出巍峨的身影……所有作為城市應(yīng)有的一應(yīng)俱全!所有作為國家應(yīng)有的無所不包。那宏偉的城墻所環(huán)抱的就是一座輝煌的王城!這,就是堯的國都。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感嘆,“陶寺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足以‘改寫歷史’。以往考古界認為,中華文    明形成于河南偃師二里頭時期,距今3700年。陶寺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至少將文明時代形成的起點向前推進了500年?!痹撨z址項目領(lǐng)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的何駑的表示斬釘截鐵,“這里就是最早的中國”!著名的考古權(quán)威蘇秉琦先生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中一言九鼎:“晉南是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國”。    
    陶寺發(fā)現(xiàn)最早的國樂
    “汾河灣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晉文公?!碧K秉琦先生站在汾河灣吟誦,他聆聽著磬和鼓的金石之聲。他沉醉在這美妙的音樂之中,他贊嘆道:“特磬同鼉鼓是配套的,演奏時可以和聲。不能視同一般的樂器,這是陳于廟堂之上的高級樂器,莊嚴的禮器。普通的村莊,怎么能有這樣的重器?鼉鼓、特磬的出現(xiàn),突出地表明了陶寺遺址的規(guī)格和水平。它所反映的社會發(fā)展水平是國內(nèi)其他同時期遺址所難于比擬的。是社會發(fā)展到較高階段,文化發(fā)展到較高水平的產(chǎn)物?!痹谔账履沟刂谐了莻€時代的樂器,土鼓、鼉鼓、特磬,還有中國歷史上迄今所見的第一件金屬樂器銅鈴。它們曾經(jīng)響徹這片古老的大地;我們或曾看到,陶唐樂舞,美輪美奐,一出出永不謝幕的山水實景大戲《印象――帝堯頌》在此上演。
    磬和鼓是當時最高檔的樂器,磬和鼓的組合不是一般民樂器類,而是相當于當今的“三軍儀仗隊”,堯舜時代萬邦林立,各邦朝賀“之中國”,覲見王者。于是,土鼓、鼉鼓齊響,特磬、銅鈴共鳴,奏響最美妙的金石之聲。于是,最早的國樂在此生成,余音繞梁到而今。
    從朗朗上口的《擊壤歌》到氣勢恢宏的《大章》,從吟誦萬物知春的《陽春》到頌揚凜然清潔、雪竹琳瑯之音的《白雪》,從曲調(diào)高亢的蒲劇到動人心弦攝人魂魄的《黃河大合唱》……都誕生在這古老的堯都平陽。
    望著遠處塔兒山連綿的身影,將耳朵貼緊在觀象臺柱子上傾聽,我們仿佛聽到了威風(fēng)鑼鼓的震耳欲聾,仿佛看到了簇擁著帝堯巡游的車鼓凜凜威風(fēng)。帝堯留給我們禮樂,帝堯留給我們激情,此之后,無論城鄉(xiāng),無論朝野,但凡隆重場合,都少不了禮樂的唱和,少不了鑼鼓的轟動,傳九州而聲赫赫,歷五千載而音裊裊。生生不息,長鳴不衰,至今更是威風(fēng)八面,打進亞運會,敲進北京城,震撼世博會,響徹香江畔。
    作為中國鑼鼓之鄉(xiāng)、禮樂發(fā)源地堯都陶寺的襄汾,禮儀之邦,正宗禮樂源遠流長,更是黃鐘大呂的鏗鏘入云。
    這,是陶寺堯之中國的千古絕唱。    
    陶寺發(fā)現(xiàn)最早的“國殤”
    陶寺古城,在它“深陷的壕溝”中也同樣有著體現(xiàn)著等級與身份尊卑“民族制度的墓穴”。
    通過一層層質(zhì)地不同土壤的解剖,陶寺遺址早期小城之上之中期大城之上晚期城池的層層疊加告訴我們,陶寺古城經(jīng)歷過建筑、摧毀、再建設(shè)、再推翻,以至一次又一次的建筑過程,這就是一個歷史不斷演進的過程。
    前期墓主人身上的銅鈴為什么會系在后期墓主的腰間?奧秘在于那些后繼者當參與了對前輩的征伐與盜陵,那些青銅的戰(zhàn)利品居然在地獄中進行了神秘的“傳承”!是一次次的革命與暴力,使這座古城在一次次的傾覆中涅??重生。
    那政權(quán)的更迭是否也將帝堯卷入其中?或許,晚年的堯“渾渾噩噩”。
    我從來都認為堯舜禹是偉大的人物,堯晚年即便“德衰”,也掩蓋不了堯一生的光輝,他締造了最早的中國開創(chuàng)了最早的文明!但遺憾的是圣人也不能長生不老,政權(quán)的更迭既不可避免,于歷史而言也總是一種進步。
    國家與階級相伴而生,政權(quán)的維護與顛覆既有文明也有血腥。陶寺古城是數(shù)多朝代的建樹,有著堯、舜、禹的功勞,也是無數(shù)勞動者智慧與血汗的結(jié)晶,或許還有堯舜禹之前的祖先們的奠定。
    剝開陶寺深深的陳土層,讓人震驚的是,竟然羅列了厚達六層的頭蓋骨,這些不朽的頭骨上留下了被鈍器擊打或砍斫的印痕。所謂“打入十八層地獄”之說看來在此能找到最充分的佐證。
    堯的構(gòu)形源自將人活埋,其詞意上有“圍繞,堆積,自上傾覆”等意。
    在陶寺,在堯的故城,似乎能找到這個字的注腳。
    一位偉人說過: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
    由此而生,一個新的世界。
    由此而生,一個新的文明。
    上海世博會,山西館的主題片影像演繹中,陶寺作為三晉古城之首,展示于全世界,拔地而起的觀象臺立柱間透露出奇異的霞光。
    ??!這是遠古文明的曙光!這是陶寺國家的曙光!這是人類進步的曙光!光芒萬丈。

   (王燕)

   (作者系山西省作協(xié)會員、臨汾市委聯(lián)系的高級專家、臨汾日報高級編輯)

責(zé)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