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ń由掀冢┭蛏岽鍤v史悠久,據(jù)《臨汾文物》載:“羊舍遺址:羊舍村西北約200米,面積75000平方米,新石器時期廟底溝二期。”距今約6000年左右,現(xiàn)存1960年臨汾縣人民委員會所立“羊舍村新石器遺址”碑。據(jù)介紹,從羊舍村西接大山、東瞰平川、兩側(cè)深溝的地理形勢來看,應(yīng)是一處軍事要塞,距離洪洞范村的“叔向食邑”僅一河之隔。而平陽曾是羊舌氏食邑之一,包括現(xiàn)堯都、襄汾等地。因此,羊舍村應(yīng)是羊舌氏食邑中一處重要居所,叔向極有可能曾在此一帶駐扎,包括東郭、西郭、車輻、魏村、和村、景村等。羊舍因何名“舍”?傳說:羊舌氏妻生之子呆滯,住本地;妾生之子聰明,在曲沃一帶做官。羊舌氏病故后,妾之子將其父遺體安葬于曲沃;妻之子很生氣,言稱即使將遺體運走了,也要把人留住,便在“舌”上加“人”,“羊舌”成為“羊舍”。另有傳說:羊舌氏因其子犯口舌之禍,認為“舌”字不吉利,有被惡人咬傷之險,便在“舌”上加“人”成“舍”,出小口,住大舍,有人保護。
羊舍村曾有眾多樓廟塔臺等古跡,雖大多湮滅或僅留殘跡,卻彰顯著羊舍村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湮滅的有:相傳是羊舌氏駐兵官邸的紫禁城,其名較北京皇宮紫禁城早2000余年;佛廟,“文革”中被毀;娘娘廟,20世紀60年代建學(xué)校被拆除;西頭廟,曾作為第四生產(chǎn)隊庫房,無存;木偶戲樓,無存;千手觀音閣,僅留底座;舍利雙塔,僅留殘破一座。此外村中老人講,還有社壇、牌坊、夫子廟、藥王廟、菩薩廟、龍王廟等。尚可修復(fù)的有:關(guān)帝廟, 明代創(chuàng)建,清代重修,坐北朝南。獻殿花版題記“康熙四十三年重修”(1704);后殿花版題記“崇禎元年修”(1628),占地500余平方米,廟宇骨架猶在,主體尚存;清代戲臺,在關(guān)帝廟對面60余米處,坐南朝北,高出地面約3米,東西長約10米,深約4米,高約8米。筆者登上觀察,戲臺大梁上彩繪圖案清晰可見,戲曲人物壁畫殘存,極有申報重點文物之價值。尤為值得稱道的是,一些重要古建得到保護和復(fù)修。首先是位于村東南的騰蛟塔,六角五級,青磚砌筑,周長8.58米,高12米,塔頂之西有磚雕“騰蛟”兩個大字。據(jù)說始建于明代,先輩認為是避村東南之煞氣,補村東南風(fēng)脈,并望后輩子孫們能夠魚躍龍門而建。由于塔原建在土丘之上,隨著日漸風(fēng)化,塔基土石坍塌,高塔岌岌可危。2015年,村委會把塔周邊土丘用青磚加固,形成現(xiàn)在塔高約近20余米的奇觀。
最主要的復(fù)修當(dāng)數(shù)玄帝樓。玄帝樓又稱壁篷樓、觀音閣、萬福樓,位于村中心十字口偏西,明正德十三年(1518)由村民杜忠、張彪始建,其后多次續(xù)建、補建和修葺,2008年村委會重修。樓為二層,底座由統(tǒng)一規(guī)格的青石壘砌而成,有12根8角形高2.5米的砂石雕刻廊柱直通二層,其上鐫刻著龍、鳳、花卉等圖案。石柱上刻有捐資者姓名,以及隆慶四年(1570)年號。石柱頂端開鉚橫梁,梁上單斗承檀挑檐,簡潔壯美。一層建有8米見方塑神磚堂,門向西開,內(nèi)設(shè)神龕,中為彩塑玄帝像。外設(shè)回廊。二層是觀音閣,塑觀音菩薩蓮花座像。樓頂為十字歇山尖頂,四面歇山中心三角部位末端設(shè)懸魚,東西兩面嵌有三角形彩色牡丹、盤龍等琉璃構(gòu)件圖案。筆者登樓仔細觀察,砂石雖有剝落,圖案卻清晰可辨。樓西曾建有小型祀神配殿,門洞嵌石匾,西書“觀音閣”,東書“壁篷樓”?!缎迾怯洷份d:羊舍萬福樓,亦名玄帝樓、壁篷樓。究其根由,此處與北頂青龍山神靈有關(guān)。玄天即真武,古指北方七宿壁篷之星像。因羊舍村系北頂七社主村之一,為百姓平素供奉求神還愿方便,遂建村東除邪鎮(zhèn)煞祈福樓,初名壁篷樓。后因村民祈拜玄帝,凡求則靈,亦俗稱萬福樓、玄帝樓。玄武者,龜蛇也。北頂青龍山之玄天與羊舍萬福樓之玄帝,同為一神,均系武當(dāng)?shù)澜膛勺凇?/p>
古傳言:土門泊池羊舍樓,東羊戲臺數(shù)了頭。想當(dāng)年,巍巍玄帝樓,前浮炊煙,后迎通衢,加之東臨雌雄雙塔,北接千手觀音,西連紫禁老城,東靠關(guān)帝圣廟,兩川三梁,雛鳳凌空,平水羊城,風(fēng)景獨好!
古樸跟凝重一體,詩情與畫意融鑄。一座樓,使人視野開闊,襟懷磊落,心靈凈化;一座樓,與世爭光,與村增榮,與民添福。一樓擎天,千古不朽!
切望賦有歷史文化古跡和傳統(tǒng)的村鎮(zhèn),積極維護修復(fù),天佑人襄,恩澤子孫,功莫大焉。(劉國柱 張燕鳴)
責(zé)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