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宅宮常住田宅記》一文介紹

堯廟在元代稱為“光宅宮”

2018-01-18 22:58:18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

    進入2018年,記者再次走進我市著名旅游景區(qū)——堯廟,在祭祖堂看到了另一通國寶級元代石碑。

    該石碑立于元惠宗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青石質,圓首,跌佚。碑版高185厘米、寬78厘米、厚13厘米。額題楷書“圣旨田宅記”六字。碑分為三欄,上欄為中統(tǒng)四年(公元1263年)圣旨原文,全文15行,滿行9字,共106字;中欄為《光宅宮常住田宅記》,全文25行,滿行19字,共367字;下欄為廟區(qū)全貌圖。

    堯都區(qū)三晉文化研究會負責人彭亞鳴介紹,該碑于1999年在堯廟出土,是當年修復儀門平整地基時挖出來的(碑文完整,石碑保存完好),引起了考古界和研究堯舜史專家的關注。這通石碑比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重立的“大元敕賜重建堯帝廟碑銘并序”石碑晚33年,比圣旨晚94年。這表明,元世祖忽必烈下這道圣旨早于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大地震。

    從石碑上看到《光宅宮常住田宅記》一文的作者為張昌。

    彭亞鳴介紹,張昌,字思廣,臨汾人,元進士,曾仕元翰林國史院檢閣官,后任晉山書院院長。

    明洪武二年聘至禮部,后除國子助教,洪武九年以病致仕。曾修撰洪武《平陽志》,書臨汾鼓樓匾額,為當時平陽著名文人。

    從碑文中可以看出,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地震后堯廟重修。后來可能發(fā)生過侵害廟園之事,管理堯廟的道士為防“歲久陵谷之虞”,于是將元世祖忽必烈中統(tǒng)四年圣旨及堯宮地圖刊于石碑,并請“鄉(xiāng)貢進士”張昌撰文為記。此時距元朝結束僅有11年的時間。

    坊間傳說有兩種,一說張昌是元代進士,到了元代晚期,社會動亂,堯廟的廟產受到不法侵害,堯廟宮的道士就請張昌出面寫了《光宅宮常住田宅記》一文,并將中統(tǒng)四年元世祖忽必烈給堯廟下達的圣旨刻在石碑的上部,他的文章刻在圣旨的下方。而他卻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聘到明朝禮部任職。身任推翻元代的明朝官員,廟內卻聳立著由他撰寫并立碑歌頌元世祖忽必烈的文章,按傳統(tǒng)“一仁不事二主”的規(guī)矩,張昌必有殺身之禍。為掩人耳目,他與堯廟宮的道士關系甚好,私下商量,將此石碑悄悄掩埋于地下。二說是,堯廟經(jīng)歷了元代重修,在明代仍有多次重修與擴建,到了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臨汾遭受八級大地震,寺廟建筑大部毀壞。此石碑在大地震中掩埋于廢墟中,一埋就是幾百年,到1999年出土時,一點風化的痕跡也沒有。而《平陽府志》對此次大地震中堯廟的記載也只是寥寥數(shù)語。

    該石碑最大的特點是四個面都雕刻著文字,而有故事情節(jié)的應該是密密麻麻的小楷書寫的文章。彭亞鳴介紹,據(jù)考證,這些文章記載著堯廟的廟產,涉及目前長治、晉城、運城、臨汾四市多個縣。

    元世祖忽必烈圣旨寫道,這次關于靖應真人姜善信在平陽府臨汾縣創(chuàng)建堯廟一事已令中書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使通知太原府監(jiān),從沒收的平陽府李毅的土地內核出十五項作為堯廟平時的營繕費用,切望約束限制蒙古軍、漢軍及其有關人員,不得放任下屬人員到前項地內踐踏莊稼,損壞桑果。

    張昌在《光宅宮常住田宅記》中說,平陽城南的光宅宮(在元代堯廟的稱謂)是帝堯神靈的居住地。當年世祖皇帝在位時,有個信奉全真教的世外之臣靖應真人姜善信,能以堯舜思政求賢的美德,得到皇上的認可,從而奉旨重建了堯廟。

    當時廟內的田宅、窯、磨等都是皇上特賜的。從那時到現(xiàn)在已近百年,其間廟產增置了不少。

    因此應該把這些記下來,永遠昭示于天下。關于田畝的大小四至、房屋的區(qū)域規(guī)劃都具體繪成了圖刻于碑陰。以后宮觀的住持不忘祖師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一定能繼承好這份遺產,得到永久的保護。

    記者王隰斌


     

責任編輯:付基恒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