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揭示洪洞縣趙城東義三千年古村落更名之謎

2016-01-25 10:15:30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洪洞縣趙城鎮(zhèn)的東義村,很難從表面上看出與別的村莊有什么不同。但就是這個看似尋常的村莊,卻有著至少三千年的歷史,而且在歷史上還曾起到過不可替代的作用。村名更是經(jīng)歷由三千多年前的“王略”到“鄢里”直至今天的“東義村”三次變更,至今還留下許多不解之謎。

  第一次命名 因其是周天子直轄之地

  東義村村民李國福介紹:小時候在村里的一座舊廟里見過一塊碑,上面記載著有關‘王略’的內容。我們的村名叫東義,王略的石碑怎么會在我們村的石碑上,而且還是用來記錄地名呢?”退休之后,李國富帶著兒時的疑惑,一直想方設法尋求謎底。經(jīng)過一系列查證之后才知道,原來本村的村名曾經(jīng)就叫“王略”。

  “‘王略’一詞最初出現(xiàn)在《左傳》,始于西周時期。”李國富說,相傳西周時期,今天的靈石縣、介休市一帶的綿山均屬于戎狄民族勢力。周天子疆土邊境地區(qū)的百姓長期受到戎狄勢力的侵擾,民不聊生。為了安定民生,周天子在其國土的東側即今天的安澤縣西北,派重兵長期駐守,由周天子直接管轄。同時也在西南方向即今天的劉家垣鎮(zhèn)益里一帶設置直屬管轄區(qū),派重兵把守,被稱之為“王略之地”。雖然當時的這個王略之地并非僅限于東義村一村之地,但其重要領導機構、駐兵統(tǒng)帥府等設在當 年的“燕地”益里”一帶,如今的東義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市政協(xié)文史研究員周文浩老先生在其《燕地,益里與王略——東義村名的追溯》一文中曾寫到:“‘王略’一詞,可直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初期,夏商兩代為帝者數(shù)十世矣,而周人通名之曰王。王略’一詞中的‘王’指周天子,而并非其他?!趼浴械摹浴芾?、領屬、統(tǒng)轄之義。歷史上其他地方也有名‘略’的村落或地塊兒,也是如此道理?!?/p>

  此外,周先生還指出:當年的‘王略’不僅地勢險要,場平寬綽,演武練兵,排陣交鋒都極為方便,而且是個歷史悠久、英雄輩出的風水寶地,名勝嘉區(qū)。”東義村村北是一片方圓五里的小平原,再往北是溝壑縱橫、彎彎曲曲的舞陽河,憑借這一天然屏障,東義村村民與戎狄對峙。村邊有兩塊地,號稱東校場和西校場,村中有東堡西寨,東堡的東西南三個方位都是懸崖絕壁,只有五六十米長的一條地下通道,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初次更名 居然是因為百姓的性格

  為了編寫村志,李國富和同伴們一共收集了三十多通石碑,其中有碑文曰“鄢里村古人云王略村”,東義村的第二個名字“鄢里”被人們所知曉。

  “鄢里其實并不是一個什么好名字,鄢’有蔫的意思,剛好與曾經(jīng)的‘王略’相悖。”李國富說,為了弄清楚村名為何而改,我們查閱了很多資料。據(jù)說是因為村民在周 天子的直轄范圍下日益變得驕傲,以至于后來的統(tǒng)治者也很難壓制他們的囂張氣焰。后來的統(tǒng)治者為了更好地統(tǒng)治,將村名由原來的‘王略’改為了‘鄢里’?!?/p>

  《洪洞縣地名錄》中曾有記載:“東義村,初名王略,民性強悍,經(jīng)常反抗官府的壓制。”村里的老人認為村名是“焉”字,滿腔憤怒,情緒非常低落,實際是個“鄢”字,但不論怎樣不如“王略”揚眉吐氣。

  雖有仨名 但何時更名依舊是謎

  雖然知道了村莊為何更名,但“王略”一名,作為東義村第一個名字,到底在歷史上留存了多久,至今仍然是不解之謎。李國富和同伴查閱了很多資料,但也沒能解謎。

  李國富他們最近收集到的一塊石碑,上面雖然有很多字跡模糊不清,但還是能隱約看出用行草寫著“趙城縣,據(jù)王略村住持居士焦元古狀……他六十余歲經(jīng)常習經(jīng)文于大定年出家……”可知在大定年(公元1161年)時,東義村還叫‘王略村’,從最遲西周滅亡(公元前771年)算起,此時的王略村也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李國富激動地說。

  “根據(jù)相關歷史資料,我們只能推測‘鄢里’很有可能是在元朝初年或者是明朝初年時,或者是成吉思汗統(tǒng)治中原開始對百姓的高壓政策開始的,但具體哪一年我們還沒有找到可考的資料?!崩顕徽f,雖然不知道“鄢里村”一名到底起于何時,但是東義村一名是從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開始,一直沿用至今。

  記者 王隰斌 楊杰


     

責任編輯:張茜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