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故里在安澤考辨(下)

2015-11-05 10:36:22 來源:臨汾新聞網(wǎng)

    圣跡遺蹤有佐證

    千百年來,在安澤和曾經(jīng)同為一縣的今古縣一直流傳著荀子故里在府城、唐城、北平互有爭說的故事。

    距安澤縣城七八公里的桃曲村,有一座沒有墓碑的王墓陵,留下一個古老而悲壯的傳說。相傳墓主人是晉國一位名叫荀林父的大將軍,他帶兵打仗滅了上黨很多小國家。他死于今安澤縣城東山、現(xiàn)在仍叫斷頭街的古村落。由于這位大將軍開疆有功,晉國朝廷把他貴封王侯。姓荀的大將軍自知自己在上黨地區(qū)殺人如斬麻,罪孽深重,死前遺言秘密安葬,墓前不立墓碑,身后不留傳記,意在告荀氏后裔,深怕有人來報滅國之仇,對其挖墓鞭尸。

    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安澤有不少人在大學語文教科書和古代名人傳記里看到了和安澤縣古今流傳非常吻合的“荀況今山西安澤一帶人”的標注。安澤處于太行、太岳兩大山系之間,當時的安澤交通比較封閉、文化比較落后,加之人們對荀子這位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集諸子百家之大成的中華民族偉大先哲知之甚少,不少人也是僅從荀子《勸學》篇中略知一二,最高評說也僅限于古代教育家、教書先生而已。直至1989年,安澤縣帶著標注“荀況今山西安澤一帶人”《大學語文教學參考》《中國古代古典文學題解》等書籍,在《山西日報·每周一縣專欄》,首次在黨報報道“荀子故里在安澤”的信息后,并沒有引起多少關注。盡管荀子故里的故事,荀林父及荀王墓的故事依然流傳,安澤人也沒人研考,更沒人知道荀林父與荀子有什么血緣關系.

    安澤自有史記載以來,縣名更易達十一次之多。而今的縣城所在地府城,歷經(jīng)千百年朝代更替、亙古未改。府城作為荀林父軍政要務指揮中心,從其周圍的村名也可得到印證。從行政區(qū)劃建制判斷,這里絕不是一府轄幾縣的哪個府,哪個城。來歷不凡的府城,透過歷史的風云向今人昭示著它與荀林父生死相關的斷頭街,荀王墓不無關系。這里無疑就是荀林父的將軍府、元帥府、屯兵之城、棲身之府。府城作為荀林父軍政要務指揮中心,從其周圍的村名也可得到印證。在府城十里開外處,有一村名叫擂鼓臺;在距府城十五公里的三不管嶺制高點有多處烽火臺;在府城周圍有三個馬房溝;在府城周邊東南西北以寨為名的村桃寨、上馬寨、下馬寨、大寨、老寨等有二十三寨之多。

    時代的指針指向二十一世紀。文化的力量日趨凸現(xiàn)。伴隨著史界荀子故里在安澤的揭秘,即安澤長達數(shù)年之久大海撈針般探幽索隱,艱辛考證,世人對荀子故里在安澤的認定更加清晰。

    說荀子故里在安澤,前有先祖荀林父史據(jù)承襲,后有荀氏文脈相傳有傳記延續(xù)?!栋矟煽h志·人物卷十一》載:金代“荀植立朝有政聲,鄉(xiāng)居多義行。事跡官爵俱佚”。在鄉(xiāng)賢祠里荀植同晉大夫冀缺、趙國名相藺相如等八人,被列為安澤鄉(xiāng)賢名宦,盡享鄉(xiāng)賢祭典。更為傳奇的是,自唐代科舉制度以來,查《潞州志》,閱《平陽志》,荀氏家族進士及第者僅荀植一人,僅此一人恰恰正是安澤人氏。安澤人把割叫成“蠡”、把盛或置叫做“寘”、把挖或抓都稱為“攫”,把心情郁悶不暢稱為“悒僾”,把不注意和不當事說成不“理續(xù)”。這些特有的方言,在荀子的書中都有出現(xiàn),這些鄉(xiāng)音俚語至今仍是安澤人使用的方言。

    而今安澤珍藏的九十多本文獻典籍中載有“荀況今山西安澤人”或曰“荀況今安澤一帶人”,沒有一本是安澤人自我標榜、自己書寫的。這里有戰(zhàn)國屬趙國、荀子先祖荀林父無可岐議的軍務要地和遺蹤傳說,三重史據(jù)互為印證作支持,安澤人可以驕傲而自信地說,安澤是孕育偉大先哲荀子的圣土。

    祖籍故里不等同

    2003年,荀子故里在安澤的考證文章相繼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政協(xié)報》《團結(jié)報》《山西日報》重要位置發(fā)表后,多年來為荀子就是邯鄲人著書立說、奔走游說的河北邯鄲市文化局干部劉志軒先生,隨即給安澤縣委、縣政府發(fā)來信件,信中言詞激烈,咄咄逼人:“戰(zhàn)國年間,荀子時代新絳屬魏地,安澤屬韓地,上黨郡守馮亭棄韓歸趙后,安澤才成為趙國轄地。新絳、安澤,一魏一韓,兩地顯然都不是荀子故里,司馬遷《史記》言:‘荀況,趙人’,荀況是趙都邯鄲人?!?/p>

    “荀子故里新絳說”其二重證據(jù)是在龍興寺挖出了所謂的“荀子故里”石碑。對于這個似是而非的證據(jù)不能不令人質(zhì)疑。一個在《絳州志》和貴縣文廟祭典同安澤一樣都無名未記的荀況,卻在新絳龍興寺挖掘出“荀子故里”碑,確超乎想像。況且,僅憑一塊無紀年、未經(jīng)考古驗證的“荀子故里”碑,難免令人心生疑竇,讓人難以信服乃古人所為。

    “荀子故里新絳說”的作者,拿出的三重證據(jù)是他們那里是水鄉(xiāng),有荀子《勸學》篇中所寫的蒙鳩筑巢之蘆葦,是麻的產(chǎn)區(qū)。并以此作為物證進而揚言說,“只這兩點就可以將安澤排除在外”。我們不妨將安澤的地理環(huán)境及《荀子》篇中所講述的相關植物據(jù)實陳述,唯求還原史實真象。

    我省第二大河流沁河(戰(zhàn)國時稱少水),穿越安澤南北全境流經(jīng)109公里。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安澤沒有一座水上大橋,九曲十八灣的沁河像一道屏障,把一縣分隔東西。河東與河西人來車往,全靠西洪、府城、南灣、孔灘、海東五個渡口用木船擺渡過河,農(nóng)業(yè)學大寨特殊年    代前,沁河兩岸大多土地濕地涌泉,似白村、蘭村、北孔灘這樣少則幾十畝,多則上百畝的葦塘隨處可見;沁河灘涂,兩岸蘆葦,陣風吹過、春夏猶如綠波翻滾,秋天蘆苕宛若白浪涌波,就是當今,當?shù)靥J葦依然連片相接,成為外地游客拍攝的秀美畫面;安澤緊依上黨,上黨潞麻、古今聞名,種麻漚麻是安澤百姓舊時的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盾髯印菲械摹八d舟、水亦覆舟”、“蓬生麻中”,諸如蒙鳩筑巢之葦苕,在安澤歷來本有,有的甚至舊景依在。誠如“新絳說”所言:“地理處境對人類文化形成來說確實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人類的童年時期”。然而,“新絳說”所講的:“只這兩點就可以將安澤排除在外”未免武斷。

    “東風不與周郎便”。安澤可以啞然一笑、平心靜氣地對新絳說,“巧嘴說不過潼關”。至于有當代方士撰文說什么“戰(zhàn)國割據(jù),犬牙交錯,新絳成為趙地”,這種“犬牙交錯說”,如同把運城說成是河北、山東轄地一樣道理,犬牙再交錯,運城也“交錯”不到河北、山東去。

    對于以地為姓,荀氏起源于新絳,抑或是臨猗,安澤當可尊重歷史,正史有載,并不否認。同樣,對于史界考論的“荀”與“郇”文字通假和“去邑為荀”,荀姓由郇姓演變而來的立論如果成立,荀子的祖籍在今運城臨猗,安澤也理應認同、不持異說。正如開國領袖毛澤東的祖籍,浙江人說是在衢州市,江西人道在江西的吉水縣,兩地都有《毛氏族譜》為證,兩地都修起毛澤東祖籍紀念館并對游人開放。然而,偉人的故里在湖南湘潭,是定然不會因此而改寫的。高劍峰


     

責任編輯:秦芳媛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wǎng)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jīng)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自媒不得轉(zhuǎn)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