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安澤縣和川鎮(zhèn)石渠村“第一書記”曹云
臨汾新聞網訊 一粒種子,可以悄無聲息地在泥土里腐爛,也可以茁壯長成參天大樹;一塊鈾石,可以平庸無奇地在石頭里沉睡,也可以蛻變進而帶來驚天動地的力量;一個人,可以碌碌無為地在世上混日子,也可以讓生命發(fā)出耀眼的光芒。
作為安澤縣和川鎮(zhèn)石渠村“第一書記”,曹云正是一個讓青春在基層綻放光芒的人。
2015年8月,28歲的曹云第一次來到石渠村,面對千頭萬緒的基層工作,毫無經驗的他頓時有點無從下手,他就一天到晚地待在村里,多與村“兩委”的干部交流,多入戶走訪村中的村民代表、老黨員、致富能手、貧困戶,征詢他們對村莊發(fā)展的建設意見、發(fā)展思路。
經過近兩個月的深入走訪調研,他終于將村情民意摸清吃透,石渠村是一個人口大村,全村315戶830口人,耕地面積較少,只有2000多畝。
入村后,曹云從村民口中了解最多的就是村中主街道的修復問題,這條路建成已有十余年,路面破損嚴重,農忙時每逢雨天,道路泥濘,過往農用車輛運輸不便。面對一窮二白的村集體收入,修路成為考驗曹云的頭等難題,更事關村民對他的接受和認可。為了得到群眾的認可,曹云不停地奔波于縣城和石渠之間的道路上,最終為村里爭取了20萬元的道路維修資金,結合村中自籌的10萬元資金完成了村中主街道的硬化,為石渠村“兩委”贏得了民心,也讓村民們開始對這位“第一書記”刮目相看。
手中沒把米,喚雞也不靈。石渠村集體經濟薄弱,除了現(xiàn)有的40畝機動地每年可以出租10000元外,再無其他收入。在2015年11月市委黨校進行的扶貧培訓中,曹云了解到了我省對貧困村光伏發(fā)電項目的扶持政策,回村后便與“兩委”班子成員商議相關事宜,并去古縣三合鎮(zhèn)對當?shù)剞r戶自建的光伏項目進行了實地調研。通過1年來多次與縣扶貧局的溝通,曹云為村里爭取了裝機容量200KW的光伏發(fā)電項目,目前項目已開始并網發(fā)電,每年能為村集體帶來10萬元的經濟收入。
2016年是石渠村脫貧攻堅的關鍵年,在“建檔立卡回頭看”的工作中,曹云和石渠村“兩委”不斷地對石渠村的貧困戶情況進行摸底調研,制定了石渠村脫貧攻堅幫扶計劃,分隊逐戶的建立了基本情況數(shù)據(jù)庫,精心編制了石渠村精準扶貧實施方案,并建立了黨員包戶制度,電話詢問制度,因戶施策確立了每戶貧困戶的主導產業(yè)。大棚西瓜和花生的種植是村里的特色產業(yè),在安澤市場上有很好的聲譽,一年來,在村“兩委”的帶動下,石渠村西瓜大棚由原來的14座增加到17座,并引進“金星五號”和“齊立紅”等優(yōu)良西瓜品種,每座大棚的收入可達15000元,旱地西瓜的種植面積也由原來的50畝增加到60畝。花生的種植面積由原來的80畝擴大到100畝,每畝可為貧困戶增加3200元收入。
結合石渠村瓜果蔬菜在全縣的影響力,曹云通過縣果樹中心與山東省苗木協(xié)會取得聯(lián)系,給村里買回了3000株冬棗樹苗,作為首次引進的一個調產項目,冬棗樹成為村里繼西瓜和花生產業(yè)之后的又一個特有品種,曹云將買回的冬棗樹苗分出200棵由村集體種植在道路兩旁作為景觀樹綠化環(huán)境,剩下的2800棵分發(fā)給了村里的困難群眾,種植于自家的院內和田間地頭,成為村民增收的又一產業(yè)。
石渠村沿沁河畔東西向分布,村中的主要巷道及廣場都已硬化,但村中地勢自西向東分布不平坦,下雨時路上的低洼處和廣場上常常有積水,天長日久,積水路面損壞嚴重,一些家戶的房屋根基也常遭浸泡。曹云打聽到縣環(huán)保局有關農村下水道改造的項目,便多次與環(huán)保局溝通,2016年9月造價140萬的管網布及全村巷道下水道改造工程開工,并于11月完工。在工程進行中,曹云和村“兩委”積極與施工方溝通,用村中的貧困戶李建實、王春根等十余人為工程做一些勞務,為他們實現(xiàn)脫貧增加收入。
欲問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風雨瀟瀟。曹云就是這樣,心系貧困山區(qū)癡情不改,情牽群眾無怨無悔,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真心、真情、實干的工作激情抒寫人生的壯麗詩篇,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
記者 楊琦
責任編輯:席沛釗